华夏文化之源
陕北文化之根
如果说,绥德是陕北文化的中心发源之地,那么,疏属山便是绥德文化的源泉所在,承载着绥德五千多年历史的过去与未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疏属山黄帝桎危除奸佞、后羿射日保黎民、合龙山玄帝巡游建行宫,这些神话传说与绥德县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互相呼应,有力地佐证了绥德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印证了绥德是一块尚善厚德的文明之地。
疏属山顶上有亭被当地人称为八角楼,又称“太子冢”,秦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在此戍边修筑万里长城,北拒匈奴,太子扶苏在此监军。扶苏屈死后,部将悲愤至极,将其葬于故府疏属山之巅。此处有一泉,迄今泉水幽滴,如泣如诉,故名“呜咽泉”。唐诗人胡曾题《杀子谷》诗日:“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是当年恨李斯。”
疏属山对面山脚下是蒙恬将军墓,传说蒙恬是用毛笔书写的第一人。蒙恬墓封土堆积如山,拔地而起,与疏属山扶苏墓遥遥相对,犹似当年与扶苏精诚团结,肝胆相照。清人阎秉庚曾题诗曰:“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与扶苏墓相邻的是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这里陈列着1953年在绥德县西山寺发现的第一座汉墓中出土的26块画像石,以及后来在其他汉墓陆续出土的500多块画像石。博物馆的墙壁上镶嵌着各种石画,这些画像石是以绥德本地盛产的面平如纸、薄厚均匀的页岩为材料,墨线勾样、浅刻浮雕,然后施用朱、绿、赭、白等色绘制而成。整座博物馆的墙壁上全镶嵌着这样的石画,内容多表现当时的生产、生活和娱乐。专家评说,“如果把一幅幅的汉画像石连接起来,就会组成一幅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的宏伟画卷,体现了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
绥德历来是守护中原的边关要塞,因而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巡查他们的漫漫疆土时都路过绥德。西汉和亲公主王昭君出塞时在绥德停车驻足,留下了沉鱼落雁的典故和关于落雁砭的传说。东汉末年,蔡文姬途经绥德,回到了日夜盼望的大汉故土。韩世忠是土生土长的绥德汉,先有一步岩降野马、响马洞里得天书的传说故事,后有征战疆场,力保南宋江山的历史史实。明末年间,田见秀在虎焉开骡马店遇闯王李自成,志同道合打天下。清乾隆帝探访民间,见古绥德官员清廉勤政、百姓安居乐业,御笔亲书“秦汉名邦”以示勉励。
西北革命策源地
陕甘宁边区的总后方
疏属山也是一座红色的山。绥德除了是陕北文化的核心区,也是西北革命的策源地,是点燃陕北革命之火的地方。1923年,在李子洲等人的倡议下,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在疏属山上成立,后更名为绥德师范。1924年7月,李子洲接任绥德省立月,李子洲接任绥德省立四师校长,创建了陕北第一个党团组织,点燃了黄土高原革命斗争烈火,后逐步扩建为党支部、陕北特支、绥德地委,陕北特委。绥德汉李子洲也因此被毛主席称为“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作为陕北革命的活动中心,绥德师范曾经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组织、军事和群众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绥德作为延安的总后方,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新华分社,军工厂等支前单位,为延安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绥德师范学校被称为“陕北红色堡垒”。
1943年2月,受毛主席委派,习仲勋从延安来到绥德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治委员,驻扎在疏属山底的九贞观内。习仲勋上任后,领导绥德分区军民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绥德郝家桥村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培养和树立了陕甘宁边区的劳模典型刘玉厚。提出了“文化教育要为全区52万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开创了分区教育新局面,组建了绥德群众剧团,创建了红色宣传的主阵地。
2000年春夏之际,1944年在绥德师范宣传革命道理时与习仲勋同志结成革命伴侣的齐心老人重回绥德,满怀深情为母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2000年7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习仲勋同志为绥德师范学校题辞:“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革命英才的摇篮”。
疏属山上的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原址是抗战时绥德警备司令部、八路军359旅指挥部。革命纪念馆前并排站立三尊雕像:中间是李子洲,左右两边是王震和习仲勋。纪念馆用图片1000余张、文物320余件,生动地再现了绥德地区革命斗争时期那段风云岁月。通过绥德师范和李子洲、绥德警备区、三五九旅和王震、绥德地委和习仲勋等七个板块的展出,集中再现了绥德的红色革命历程。
一座疏属山,三处景观,从上古黄帝时期至今,穿越五千年,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