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咱们先来了解一下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方向75公里的地方,有座鲜为人知的“感恩寺”,在当地又名大佛寺。在“感恩寺”的碑文上明确记载始建于明朝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历经三载,于弘治八年竣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内最具重要价值和特色的是大雄宝殿,殿内大塑像九十多尊,其中,大殿中央三世佛端坐正中莲台,阿难、迦叶二弟子侍立如来两侧;宝殿内廊柱上端有巡视佛两尊,东西两边对称各塑十一面观音、诸菩萨、护法十二尊,西、北、东三面墙壁有十八罗汉、金刚、护法共八十尊;更加特别的是在这些塑像的上边墙壁上端,自西向东顺时针环墙体悬空塑有《西游记》从头到尾故事内容的全景塑像,清楚地表现了唐玄奘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以1500多个各种形象的大小各异的小人物塑像来表现取经的生动场面过程。
特别是在碑文上清楚地表现出对三教文化的颂扬,如说:“伏惟仰启三教兴隆于亿万之世;君亲仁寿于天枢之久;万姓同登于极乐之境;乾坤高厚于六合之尊;阴阳造化于泰和之清。”又云,“以三教之道莫广于斯世之崇,况仁君生于盛时,而三教尤彰于当代。”又云,“盖人生之化有三,曰释、曰道、曰儒,理本无二,善源亦同,其道之传......”
以上的碑文中撰写者对三教的论述,其实和《西游记》中强调的三教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永乐皇帝大力推行三教文化治国理念。鲁鉴为了教化边民,感激皇恩,为家族增彩,特建“感恩寺”。当年“命请远访诸工高芝绘塑修缮佛殿一宇......”可见殿宇之宏大豪华。
鲁土司家族历经明清两代五百多年而世袭罔替,统踞兰州西北部大片区域。原是元朝蒙古统治者皇家的一支,后归顺明朝后,朱棣赐姓为鲁。
到朱棣即位后,三世鲁贤,于永乐十二年,调援宣府,功升为指挥佥事。永乐十九年,鲁贤调守甘州。永乐二十二年,鲁贤扈从北征。当年七月天师旋次榆木川,成祖文皇帝崩。仁宗朱高炽即位,于洪熙元年奉敇去西宁。鲁贤又从宣德至正统朝末,曾多次奉旨打击西北各地的敌寇,安定了明朝在西北的统治。三世鲁贤于正统十二年卒,由鲁鉴袭四世,这时他二十三岁。
鲁鉴袭四世后,与他的先父一样勇猛无比。征战范围之大是难以致信的,一直征战至弘治元年,在这里我们特别应关注的是鲁鉴从正统十二年世袭之前,必定和他的父亲一起受到了《西游记》文化的影响。他父亲鲁贤和永乐皇帝于永乐十九年后连续二次出征北元残余,他是永乐帝最喜爱的一位战将,当时鲁贤战功显赫。所以说,鲁鉴对三大名著的来龙去脉大体情况是知晓的。
鲁鉴在弘治元年年老。疾乞休后,在他的谋划下,于弘治五年大修红城子“感恩寺”是最得便的时期,那时他约六十八岁。特别是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又是西北威震一方的大功臣,在他的指导下,修建一座“西游记”三教文化的寺庙,那是得心应手。虽然在故事的排例中,有些地方错乱,但必定在正统朝九年,因为许多大臣上奏志怪小说影响了正学,有可能把宣传《西游记》等三部名著的官本收在朝廷宫中文档里,一睡就是一百几十年,无声无息皆此故也。因此上,没有机会照《西游记》书上的先后顺序来雕塑九九八十一难,这是情有可原的。
我们在当地调研时,有一位八十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讲,在红城子东关原来还有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庙宇。在红城子区域,还有孔庙、关帝、祖师庙等许多寺庙,可惜后人无知,破坏之惨一言难尽。
鲁鉴做过延绥镇的总兵官,又几次帮延绥镇的军民收拾过元人的进犯和侵扰,于成化年一直打扩至河套以北。他对我陕北《西游记》寺庙文化也是很了解的。
不难看出《西游记》的成书应该早于弘治年许多年。不可能一成书,他们就修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再说了,如果不是官方《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影响,那鲁土司家族也不大敢把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故事建在佛家大殿高处的位置,况且当年建好后上书皇帝敇赐“感恩寺”。可见,当年朝廷不敢把《西游记》列为禁书,所以,鲁土司家族才敢建取经故事,更证明《西游记》是皇帝支持的官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