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06日
路易·艾黎的抗日情缘
路易·艾黎的抗日情缘
  甘肃省山丹艾黎纪念馆的聂广涛,当年曾经得到过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的抚养。下面是他的回忆录,此处刊发有较大删节:
  1927年4月,路易·艾黎从新西兰来到中国,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已经在中国生活10年。
  这期间,他先在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消防处任督察,两年后,担任工厂安全督察长。1932年,在上海的美国人史沫特莱女士介绍艾黎与宋庆龄相识。在宋庆龄的倡导下,艾黎组建了外国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参加这个小组的人有史沫特莱、斯诺、马海德等。通过学习,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中国革命和抗日的实践中。
  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工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宋庆龄、周恩来等人的支持下,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简称“工合”)于1938年8月在武汉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为行政院负责工合事务的技术顾问。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艾黎组织把武汉64家企业搬到了陕西宝鸡。由于毗邻西安、延安,西迁到这里的企业能够重新复工生产,不仅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工业设施,还安置了大批的失业工人。这些企业所生产的棉纱、棉布、军毯在支援抗战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工合成立后,相继在洛阳、宝鸡、成都、赣州建立了办事处,分别负责中原、西北、西南、东南地区的工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合作社的口号是“努力干、一起干”。兴办的小厂有机械、化工、面粉、造纸、纺织、被服、印刷、炼铁等等。由于它的规模不大,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便于避开敌人的轰炸而免遭破坏,很适合于隐蔽、转移。它所生产、制造的产品,品种繁多,涵盖民用军需的许多方面。工合事业由于适应战时需要,最初得以迅速发展。到1940年10月,短短两年时间,已在全国16个省,建立了2400多个各类合作社。从业人口约2万人。
  艾黎曾三次到延安访问,工合事业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并欢迎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地区建立各种合作社。这样,工合就成了既能够在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又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存在和发展的组织,十分有利于坚持全面抗战。
  在当时通信、交通设施都很落后的情况下,艾黎跑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行程2.4万多公里,乘火车,搭汽车,骑马,许多时候还只能骑自行车。他不畏艰险,以惊人的毅力,克服无数的困难才清楚地了解到各地的真实、具体的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物资调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使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埃德加·斯诺早在1941年2月8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路易·艾黎——建设中华的猛士》,登载在美国的《星期六晚邮报》上。这篇文章介绍了艾黎在中国搞工合运动,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意义,赞扬了艾黎不辞劳苦,排除万难,支持抗战的坚强毅力,肯定了艾黎自己甘做“中国的头号白人苦力”的精神。
  工合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国民党的一块心病。艾黎于1942年被撤销行政院工合技术顾问的职务,被赶出工合总部。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在被撤销职务后,他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创办培黎学校,培养人才,是他在抗战后期具有战略意义的壮举。前几年上演的电影《黄石的孩子》的部分情节,就取材于这所学校的故事。
  1942年,艾黎把任西北工合秘书的英国人乔治·何克,调到位于秦岭南部的小镇双石铺,担任培黎学校的校长。何克是英国人,1937年牛津大学毕业,同年来到中国。先在上海,后去延安、武汉。他目睹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决心留在中国,参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何克到任培黎学校校长后,陆续招收了60余名贫苦和战争难民子弟入学,他利用嘉陵江的水作动力,兴修纺织厂、机械厂,亲自带领学生、工人一起干。到1944年,学校初具规模,逐步完善了半工半读的教学秩序。
  1941年春,在宝鸡西北工合内部,掀起了一股排挤、打击、迫害正直进步人士的逆流。聂广涛的父亲聂长林列入被缉捕名单,连夜离家出走。三个月后,他在洛阳等待证件,准备渡过黄河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时,遇到从那里刚刚回来不久的何克。何克答应关照聂长林一家:四个年幼男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回到宝鸡后,何克就把聂广涛的两个哥哥带回双石铺,成了培黎学校早期的学生。
  聂广涛和弟弟继续留在妈妈身边。但不久妈妈去世,他和弟弟被送到宝鸡孤儿院。1942年初冬,艾黎把6岁的聂广涛和弟弟带到双石铺,安置到柏家坪的窑洞里,同艾黎、何克的共同生活从此开始。
  在这里,60余名战争孤儿,生活在培黎学校中。随着战局的变化,为了保护这些孩子不受战争的侵扰,学校于1944年底(农历)开始往甘肃山丹县搬迁,1945年春天,学生老师和设备全部搬迁完毕。
  何克亲自带领学生修建废弃的庙宇,将其改造成为教室、宿舍、实验车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破伤风袭来,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何克在1945年7月22日离开人世,年仅30岁。临终前,艾黎守候在身边。他要来笔和纸,写下了“把我的一切送给培黎学校”。
  何克去世后,艾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把全部的精力花在山丹办学上。他不仅要设法搞办学经费,增添教学设备,聘请中外教师,还要亲自教学上课,教授英文、机械原理、农机运用等,还要照顾几个孩子的饮食起居。
  解放后,聂氏兄弟失散多年的父亲聂长林通过组织找到了他们,要求他们回东北,艾黎只好忍痛割爱,送他们回老家。
  聂家兄弟四人回到东北以后,艾黎不得不忍受失去他们的寂寞和痛苦。值得庆幸的是,四兄弟中的二哥和四弟后来都在北京工作,在艾黎晚年的时候,常常带着孩子去看望他,使他享受到天伦之乐。
 
  想了解这次考察活动全部内容,请阅读:中国甘肃网(http://www.gscn.com.cn)“寻找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专题页面。 
  鸣谢:院中国甘肃网、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晨报 山丹县艾黎纪念馆 山丹广播电视台、山丹全融新媒体平台 国际在线
  特别说明:因版面限制,此稿件由中国甘肃网系列稿整理而成。如出现差错,与原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