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06日
甘肃媒体赴陕西等地寻访路易·艾黎足迹
甘肃媒体赴陕西等地寻访路易·艾黎足迹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习仲勋为艾黎祝贺90寿辰时欣然接受担任山丹培黎学校名誉校长(1987)
   路易·艾黎是谁?
  路易·艾黎,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的斯普林菲尔德小镇。1927年4月21日,他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上海,与英国人乔治·何克合作,为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传播和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奔走。1940年,在陕西凤县创办工业合作社培训学校———“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学校迁至甘肃山丹县,1953年迁至兰州市安宁区,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即今天的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校区。1985年,路易·艾黎被甘肃省政府授予“荣誉公民”称号。路易·艾黎逝世后,其骨灰安葬于甘肃山丹县。
  路易·艾黎先生作为“一带一路”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者,近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最早的开拓者,丝绸之路中国“四坝文化”的发掘发现者,艾黎精神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际文化品牌。 

  为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19周年,传承弘扬路易·艾黎精神,2016年4月22日,由中国甘肃网、兰州城市学院和山丹县委联合举办的“寻访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在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校区启动。考察团成员于4月23日从兰州出发,沿“陕西凤县双石铺-甘肃陇南徽县-甘肃张掖山丹县”线路开展寻访活动,历时5天。
  中国甘肃网授权陕西《文化艺术报》,刊登这次活动报道。 

  甘肃兰州——两当县“两当兵变”纪念馆
  4月23日早晨8:15,考察团全体人员准时在兰州饭店集结,直奔陕西凤县双十铺,开始寻访之旅第一天。
  冒雨出兰州,到榆中雨过天晴,武山境内,天高云淡,油菜花盛开。到下午五点,跋涉600余公里,抵达两当,春光明媚,山花灿烂……
  徽县到两当,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徽县和两当之间,要翻越一条高大山岭,山路虽然不陡,但有些窄,车只能缓缓地爬山。两当县城,地处一个山弯,周围绿树环抱,负氧离子极高。人口五万余人,非常精致的小城。
  “两当兵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在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这次兵变发生于1932年4月,由当时年仅18岁的习仲勋等人策划和领导。兵变失败后,起义部队200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2009年,两当兵变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陕西凤县双石铺寻访路易·艾黎故居
  24日上午,陕西凤县双石铺。参观路易艾黎旧居,并和研究专家交谈。1938年,路易艾黎在凤县创办工合学校。
  柏家坪下的路易·艾黎旧居,是艾黎在1938-1945年期间居住的地方。通往故居的小路两边,宣传墙上有很多资料文献,记录工合运动、培黎学校。这里曾是全县最高的地方。
  四孔窑洞是艾黎亲手挖的。最左边那间是何克和他收养的聂氏四兄弟的小屋,矮炕上还有一张已经发黑的炕桌。由于当时日本人的轰炸已经到了宝鸡,艾黎打通了暗道。1938年的凤县双石铺只有200多口人,而今,双石铺已经发展成两万人的大镇。
  凤县文广局副局长刘勇说:路易·艾黎组织工合运动,创办学校,对凤县影响很大。他在这里创工厂,创办工业种类全,让凤县很早就从农业接触现代工业。
  下午五点,沿着艾黎路,跨过嘉陵江,来到双石铺小学,寻找艾黎足迹。现在的双石铺小学共有18个班级860名师生,曾经的工合之歌和培黎学校校歌仍然在这个小学传唱。
  1939年,这个学校和路易·艾黎建设的双石铺女子工合初小合并,改名为双石铺工合小学,1942年,改名为双石铺培黎学校,乔治·何克是第一任校长。
  谈起路易·艾黎在双石铺建校的原因,凤县文化馆原工作人员岳迪航说:双石铺是陕甘川交界处的交通枢纽,也成为了军需和民用产品的集散地。当时军需、民用匮乏,艾黎就组织农民生产这些,也为农民创了收。
  生产出来的东西运到延安支援抗战,从1938年到1942年,艾黎频繁进出延安。国民党因为这个抓捕了很多学生,乔治·何克努力抗争营救学生。1945年1月20日,何克带领30个孩子和3名教师及机器设备,乘坐5辆由骡子、马拉的板车和一辆卡车,离开双石铺赴甘肃山丹。
  在岳迪航的记忆里,艾黎和何克是很有爱心的老师。艾黎所住的窑洞只有一个是装了玻璃窗的,他的养子调皮打破了玻璃,艾黎的眼镜也被打破了,但他当时没有生气、也没有用暴力教训他的养子,事后只是很耐心地说服教育他。何克收养了聂氏四兄弟,孩子小爱哭爱闹,何克就学马,让孩子们骑。
  岳迪航说:“艾黎和何克最早把教育职业化引了进来,从实际出发,不用国民党教材,人民客观需要啥,就教啥,和传统的教育不一样。”
  为了更好地保护艾黎与何克旧居,凤县要在旧居原址建工合纪念馆,并将对故居周围进行硬化、绿化。还将新建“工合”运动展览馆。新建的双石铺培黎学校占地990平方米,主要是展示“工合”运动在凤县创办的一些工业合作社学习、生产、生活场景,这个项目将在2018年全部完工。
 
  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县、徽县、山丹县3800多件文物
  4月25日早晨7:35,考察团自陕西凤县双石铺启程,途经灵官峡、甘肃两当县。香泉中学张瑞生校长的父亲张保中(已故),就曾是山丹培校学生,与艾黎亲属聂广涛是同班同学。在两当兵变纪念馆前,通过石虹部长手机细听聂广涛老人叙说张老曾经的学习生活故事,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9:20抵达徽县。徽县博物馆副馆长曹鹏燕介绍,馆内收藏有1970年出土“工合”砖6块,与山丹的“工合”砖东西相呼应。他介绍徽县发展“工合”的始末:1938年“工合”组织成立在重庆,路易·艾黎担任中国工合顾问。“工合”在宝鸡设立办事处,先后在西安、延安、双石铺、天水、兰州等设立事务所,利用流亡到后方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及当地人员,组成各种合作社,发展生产。1939年,双石铺工合事务所指导员姜绣来徽县发展工合事业,陆续成立了机器社、皮毛社、砖社、硝碱社、纺织社、面粉社,在江洛镇成立了采木社。工合社在生产上所需原料,大部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如皮毛加工熟皮,制作各种皮衣;中药材加工炮制片、丸散。机器社生产“工合”牌水力、畜力弹花机,在当时情况下,陇南境内无机械工业的情况下,弹花机销售康县、武都和陕西省,还有白水江等地。只因机器社组织小,且多手工操作,每月才能生产一台,全年只能生产12台左右。经常供不应求。由于摇动大木轮带动车床旋转作动力,工作效率低。1947年工合组织由于战乱而衰败。“工合”运动开展情况及培校西迁途经徽县,县志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按提供线索,徽县还有更多故事待挖掘。
  25日下午2时许,山丹县城文化街3号。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县博物馆),路易·艾黎在中国五十多年期间,精心收集3800多件中国历史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国家珍宝,1980年3月全部捐给山丹。
  “成山”瓦当是艾黎捐赠的数千件珍贵文物中的稀世之宝,1984年史树青先生鉴定认为是秦代之瓦,1996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确定为一级文物。
  尤其是1947年路易·艾黎带领培黎学校师生,在山丹四坝滩发现的距今3900―3400年的“四坝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也是甘肃三大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新中国建立初期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2008年,陈列馆作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免费开放。开馆至今,已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民间友好团体、联合国有关组织。纪念馆已争取到国家红色旅游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及甘肃省发改委项目资金250万元,深入挖掘艾黎事迹。

  兰州——山丹文物、陵园、学校
   考察团追寻当年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西迁之路,从陕西凤县双石铺一路走来,行程1300多公里,路经两当、徽县,回到兰州。
  4月26日晨7:45,考察团成员在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校区汇合,向艾老的第二故乡山丹进发。小雨。
  眼前的培黎校区大门,是2014年新修建的,很大气。它的左侧就是原培黎石油学校大门旧址,尽管已翻建成现在的培黎校区校医院,但依稀可看出当年校门的轮廓。走进培黎校区,艾黎雕像就矗立在2号教学楼前。艾黎广场、何克广场、路易艾黎研究中心、培黎展览馆、培黎图书馆、培黎体育馆等场馆错落分布在各处。2015年12月2日,学校举行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18周年暨路易·艾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研究、传播、弘扬路易·艾黎遗产和精神,切实增强甘肃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宣传、交流合作的影响力,扎实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建设。
  考察的最后一站——张掖山丹,考察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艾黎与何克陵园、艾黎学校。
  中午1时40分,巧遇艾黎先生的侄子,70多岁的莫里斯·艾黎。下午4时,艾黎与何克陵园,松柏苍翠。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去世后,根据其遗愿,骨灰撒于山丹四坝镇,部分骨灰与其好友乔治·何克安葬于一起,对其陵园命名为艾黎与何克陵园。
  山丹培黎学校,艾黎和何克的旧居,摆设着当年他们教学和生活的相关用品。在这里艾黎整整生活了十余年! 

  甘肃山丹总结会:路易·艾黎精神
  考察团一行17人,历时120个小时,行程2000多公里,途经兰州、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徽县、山丹等五个市县。4月27日上午,“寻找路易·艾黎足迹”文化考察活动总结会在山丹县举行。
  中国甘肃网总编辑张振宇总结发言:艾黎精神与甘肃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展示主题高度吻合,此次考察的成果是对文博会的精彩献礼。也是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升甘肃省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合作交流水平,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次总动员。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原馆长、培黎老校友、近76岁的王自刚先生着重指出,艾黎先生的办学思路是逐步发展变化的,不要拔得太高,开始只是慈善,后来才逐步发展成现在大家知道的样子的。
  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恩涌文章摘录: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认识到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需要极大的补充,以供应当时急需的军需品和生活用品,所以就与宋美玲、孔祥熙、林伯渠、董必武、邓颖超、斯诺、英国驻华大使等人组建了“工合”组织及其国际委员会,艾黎为行政院总技术顾问。
  在武汉建立“工合”总部后,艾黎重点在位于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交通枢纽,煤铁、人力等资源丰富的宝鸡及四川等后方开展工合运动工作。他首先将武汉的工厂迁到了宝鸡,后又在宝鸡凤县双石铺、天水、兰州、徽县等地建立了铁匠铺、机器、造纸、制革、纺织、铅锌矿、耐火砖、供销等几十个工业合作社和双石铺水利发电站,生产了大量的毛毯、刺刀、军刀等军用和民用产品。仅宝鸡、天水和兰州就生产毛毯120多万条。
  随着生产的扩大,缺乏熟练可靠的技术工人和高水平、忠诚的管理人员等问题就凸现出来了,艾黎还发现一些合作社管理人员品质和素质有问题,他们在应付检查,视察前后的表现很不一样。他逐步认识到,主要问题出在人上,需要自己培养适合“工合”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上。所以,在“工合”小学、女子学校和“工合”孤儿院的基础上,根据约瑟夫·贝利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寓意培养迎接新中国黎明的人等因素考虑,于1942年建立了培黎工艺学校。同样地,经历了好几位校长,艾黎终于认识了何克这位英国来的名牌大学大学生,何克的人品和素质得到了艾黎的信任,被聘任为新的校长。
  艾黎和工合组织的影响,特别是他和延安的关系,使当局感到了威胁,艾黎被解除了国民政府技术总顾问的职务。随着侵华日军的临近,艾黎记起了当年和李约瑟考察西部的经历,在时任甘肃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帮助下,经历千辛万苦,何克率领师生取道徽县、天水、兰州,经丝绸之路古道,历时两个月,跋涉1000多公里,将培黎学校迁到了水草肥美、矿产丰富的山丹,学校建立在废弃的法塔寺和四坝滩农场。艾黎最终将自己开创的“工合”运动和培黎教育事业落在了为迎接新中国培养职业人才的事业上来。
  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玲,对路易·艾黎的精神有如下总结:
  一、珍视生命的平等精神,二、“努力干、一起干”的创业精神,三、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四、至性至情的真精神。
  所有人都在行动:一、借助高校学术优势,做深做厚路易·艾黎思想和精神的研究。二、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打造出具有国际文化品牌的路易·艾黎精神。三、充分全面展示路易·艾黎精神,弘扬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