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动机、目的和方法有时是不同的。这种情形表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和需要去做这件事,而这件事也可以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以不同的方法去做。而且,人们可选其一种,也可同取几种。总是,无论怎么样去对待,都是有理由的,可以的,甚至都是正确的。我以为读书的情形便是这样。读书的目的有多种:为应试,为知识,为智慧,为能力,为使用,为明理,为启悟,为学问,为热闹,为兴趣,为慰藉,为消闲,甚至为习惯等等。读书的方法亦是多样的。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及习惯。不同的人读书方法亦有差异。虽然不同,但却难分孰优孰劣,因为许多好东西是无法相互比较的,它们本就是各具其优,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如果硬要去评价,也只能说自己的方法更适宜于自己,因为这种方法及其习惯通常来自于自己的喜好、条件和需求等。而且虽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所喜,但却不能否定其他,因为它们同样会被其他一些人所喜爱。所以,我今天所谈的读思并行,更多的只是自己的喜好和习惯。
读书的目的、需求以及阅读的内容,是一个庞杂的问题,因为在不同的读者和人的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或条件中是不同的,至少是会有所侧重的。有时连读书的方法也会如此。以我的体会,读思并行是很好的方法之一,而且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采用的方法,也是人人皆可获益的方法。对任何人、任何年龄段、任何需要的读书中,思考都是必要的,是有助于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解决,对智慧的启迪,对道理的感悟,对境界的提升等等。思考是对阅读的加深和升华,甚至可以说,阅读是条件,思考是目的,至少在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上会是这样。阅读到的东西有时是表层的东西,而字里行间蕴藏的,或者文字背后寓含的,需要用思考获得的东西往往会是深层的,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宝贵的东西。或者也会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阅读到的是别人的东西,思考得到的有些也会是前人已有的东西,但肯定还有一部分是自己独有的,甚至有可能是世界上尚还没有的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心得、体会、感悟、思想、智慧、至理、名言、方法、成果等等,它们是自己对人类的发现、创造和贡献。从这个角度看,不伴随思考的阅读,算不上是真正的,至少是完整的阅读。阅读重于思考。思考至少可以为人类思想的长河增添浪花,再不济有时也会溅射出思想的火花。任何思考都会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裨益。
另外,对不少人,包括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到得年逾花甲这个年纪,读书往往已失却了求知性、实用性、功利性,也减少了趣味性,当然也多无所专,亦无所求,大多是在以闲读消磨些时间而已。因此,所读之书大多属于闲书之类,可谓闲读书,读闲书。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憧憬:富足的闲暇,安静的书桌,喜好的闲书,无纷扰的心境,飘香的清茶……我于其中清净地、安宁地、悠闲地、随意地阅读。闲想、遐想或沉思些这个世界、这个人间和世人生命里、生活中一些需要思想的或者也可以不如此的,有解的或无答案的问题。现在我的夙愿已成现实,我正在过着这样的读书生活。这种如愿的日子一天复一天地在度过,除了舒心惬意外,我发现也非为读而读,为度日而读,没有目的,似乎只是生活的内容,每天的功课,人生的习惯。似乎只有每天读几页书,这一日才算是没有欠缺的。另外,我发现闲书原来也不闲,只要同时动脑,辅之思考,总会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获、有所益、有所趣,甚至有所乐。看来“开卷有益”之说是有道理的,至少我是有体会的。看来读思并行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加上思考,阅读才是完整的。读的作用主要在知,思的目的在悟。悟是高于知的,属于更高的层面。一个只读不思的人,其收获一定是有限而不全面的。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应当是读书的良好方法。它不只是有助于加深理解,更在于生发自己的思想。
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之所欲,也当勿施于人。”因为人各是自己,而“自己”二字本身就在表明人是有别于他人而特立独行的,意味着自己的一切取决于自己的意志、需要、兴趣、条件等等。自己认可的并非别人就可以赞同,而他人倡导的也不一定自己就愿意接受。哪怕是对共识所肯定的东西,人还是可以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的。社会和世人就是由差异构成的,或者说社会和世人的实质就是差别,没有不同就没有这个世界。人可以宣扬自己的认识,但不可强求别人认同;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却不可以要求别人也去做相同的事。前者是自己的自由,后者是因为别人也有着他们的自由。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哪怕是大好之事,也是不得强求别人的。多是要让人们自己去认识,去接受,去实践。我想读书的方法亦是这样。而且,在人们的认识里,来得更深刻、更牢靠、自己最能认可和接受的是自己的经历、见识、体会、感悟和经验。尽管人们也清楚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可能是极其有限的,但人们还是更相信自己,哪怕他们也会认同别人的许多东西。这大概也是人的本性或本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