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3日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刘文西
  任何艺术都不会辜负勤奋爱学的人。
  郑文华就是我在几十年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位勤奋的画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第一次访问日本回到西安后,给全省文学艺术界的同仁汇报演讲中间休息时,我看见站在礼堂门口听讲的年轻人,我开口便说:“你咋不进来听。”他只是笑了笑说:“这里能听清。”后来,我在许多次省级会议上都经常见到这位省作家协会的摄影记者,他就是——郑文华。
  郑文华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因为我每次在校外讲课,不管多远,他都去听我的课。听讲时不但认真,并且还不停地写笔记,画着草图。可以说,他是我的一名校外的学生。
  郑文华从小就酷爱绘画,1966年5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艺术学院。因“文革”伊始,国务院宣布无效,自行处理。从此走上自学的道路。
  郑文华同志坚持自学油画、水彩画、国画。他很有悟性,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油画。几年之内便画了几千平方米的油画作品。不过全是人物画。后来他在电影院工作。工作的任务就是画电影广告与画幻灯片。在这时期他结识了下放到耀县文化馆的版画家修军先生。从此时起,他便开始版画学习与创作,他的版画有情趣、有内涵、有诗意,还有哲理性与时代精神。每幅作品的构图也很巧妙。仅说形式感,他也不停地创新,并且每幅作品都有可读性,读后耐人寻味,难以忘怀。
  郑文华在绘画艺术道路上不停地攀登。坚持学习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绘画创作时他又汲取了西方绘画的优点,融化进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作了版画《黄陵雪晨》、《三边九月》、《五月人倍忙》、《岁月》、《生命·天真》等佳作。郑文华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除绘画,写小说、散文之外还专门研究摄影艺术。
  他曾说:“要学习摄影,最好是先学习美术,读些文学及诗歌作品之后再学摄影,一定有好的成绩。可以说,郑文华就是用绘画的眼光去发现美;用侦探的眼睛去捕捉形象;用作家、哲学家的思想去构思作品的内容,用诗人的胸怀去表达作品美的境界。他所拍摄的人物肖像的姿态优美、表情生动,思想深邃。他说拍摄人物肖像时,一定要抓拍或者偷拍,这样拍摄出的人物肖像情感真实、生动,形象感人。在人物肖像这方面,他为全省及全国的部分艺术家们都留下了最珍贵的影像。
  郑文华的思维、想法是很特殊的一个人。摄影家都去拍摄名山大川的时代,他却专门拍摄小花、小草。但是,这些小花、小草,不是生长在正常的土壤中,而是生长在屋顶上的一朵小花,长在墙缝中的两片豆芽,萌发出在茫茫沙漠中的一棵芦苇,艰难地生长在圆明园遗址石雕上的一株野菊花,挣扎在干裂土地上的一棵棵麦苗。他拍摄了一大批生长在不该生长的地方的生命。他又请了全国70位作家与诗人配上诗,结集出版称之诗配影《生命之光》。我给郑文华题辞为:“贵在发现,美在自然”。书法家沈鹏教授读后说:“品位高,有深度,能经得起细细地品味。”其次还出版了大型摄影集《作家路遥》、《瞬间记恒》、《中国石刻艺术经典》与文集《昨天的记忆》等。用他自己的话说“搞摄影我是业余的,绘画才是我的老本行。”
  郑文华在绘画艺术中,是一位执著并且很有毅力的人。因为,不管是水彩画、油画、版画还是国画,他都尝试过、研究过,并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与他写小说、散文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装帧艺术家。这才是最为准确不过的称呼。在他30多年的编辑生涯中,他设计了近百册的图书封面,四百多期的文学期刊封面与插图。其中多册封面设计在全国荣获了大奖。郑文华在他几十年的美术编辑工作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他的绘画创作的选题,书法作品的认定,摄影题材的发现与审美视野的拓展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经验、知识对他后来创作国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郑文华画过油画、水彩画,刻过木版画。所以,他在绘画的造型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功力。文华写小说、写散文及诗歌等,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借鉴了西方的水彩与中国画的传统相结合的技法画出的荷叶很有特点,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这一种大胆汲取西方艺术优点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思路和创意应该值得提倡与发展。
  艺术是要不停地创新、求变。艺术是不能重复别人的,更不能重复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郑文华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及不停的探索是分不开的。郑文华爱好广泛、深谙多门类的技巧,表现在某一种门类之中都是很好的。他这种触类旁通的多方面修养,渗透在他的绘画构图之中,使他发现美的慧眼更加敏锐。他热爱自己的绘画事业,我想他定会有大艺术的。我期待着,并祝福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