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笠,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出版散文、诗歌、书法合集《长安月》和历史文化散文集《诗坛雅趣》、《风流,总在一瞬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上引曲子,是元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纵笔酣写由潼关进入关中后,面对壮美山川,以强烈的感情和沉郁的声调,勾画出闷雷滚动般的效果。“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潼关的险要。此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国家兴亡的战斗曾经在这里发生。再往西走,“望西都,意踟蹰。”长安是历代王朝的首都,思古之情由然而起:“伤心秦汉经行处”。遥望周、秦、汉、唐诸代多少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历史一页页翻开,无情地宣示了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抒发“兴亡”之感,而且在最末一句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山东人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文宗数朝,历仕监察御史、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晚年辞官归隐后,朝廷离不开他,委派宰相七次上门聘请,皆不出。然而到了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关中大旱,他立即出任为“陕西行台中丞”,组织民众抗旱,数月间殚精竭虑,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作为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张养浩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太和正音谱》评曰:“玉树临风。”今天大学中文专业教科书,无论何种版本,这个人物绕不过。
幼年时,张养浩就表现得不同凡人。7岁那年随母亲出行,路上捡到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他跑了几里路追上去交还。发蒙时,他读书认真,经常昼夜不辍,成绩当然远远高于同龄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7岁的张养浩游历济南“舜祠”,因怀念舜帝之德,遂作《过舜祠》诗,一举成名。
太古淳风叫不还,
荒祠每过为愁颜。
苍生有感歌谣外,
黄屋无心揖让间。
一井尚存当日水,
九嶷空忆旧时山。
能令子孝师千古,
瞽叟元来不是顽。
两年后,张养浩再游济南“白云楼”,作《白云楼赋》,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读后眼睛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为“东平学正”。这是张养浩首次为官。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改授堂邑县尹。堂邑位于今山东聊城西北,当时天灾人祸多,社会秩序很混乱。张养浩到任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是时,县衙有“官舍不利”的说法,听说住在里面会遇灾祸。张养浩不信邪,安然入住。就任后他把官绅欺骗乡民、用以敛财的淫祠一下子毁掉了30余所,然后惩处恶霸,将为非作歹的恶人绳之以法。据史料记载,当地有一暴徒名叫李虎,拉帮结伙,危害一方,前任县尹不敢动他。张养浩上任后,将他们一网打尽,百姓称颂。张养浩还把被诬为“盗贼”的饥民释放回家,解除了不合理的“朔望参”制度(被释放的犯人须每月初一、十五到县衙前点名听取教诲)。这一措施深受百姓欢迎,被释放的犯人感激涕零,都用辛勤劳动、自食其力来报答他的信任,“于是三年之间,县内自治”。期间,张养浩还以自己的从政经验写成《牧民忠告》一书,提出了县官应“省己”、“劝农”、“戒贪”等要求。堂邑百姓感恩戴德,为他立碑颂德。
元武宗即位后,张养浩任为监察御史。至大二年(1309年),皇上任用佞臣,张养浩坚决反对,皇上不听。某日举行祭祀大礼之时,皇上因病让佞臣代替,当天刮起大风,冻死了许多人。张养浩言:“找坏蛋主持祭祀,上苍如何不惩处?”如此行事,当然没有好果子吃。加之他屡次上书直陈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因为“言皆切直”,遂为“当国者不能容”,皇上将他贬为平民,声明“永不得复用”。
张养浩在朝为官时,与元明善等人主持的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大获成功。为了网罗汉族知识分子,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汉族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作为儒家学说的信徒,张养浩言必信,行必果。《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所谓“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成为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有着相当影响,也为今天研究当时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以《牧民忠告》为例,分述拜命、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事长、受代、闲居之要义。前人评曰:“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在“事长”篇中,张养浩提出六条准则,即各守涯分、宁人负我、处患难、分谤、以礼下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等,论述言简意赅,实用性强。如“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指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寥寥数语,尽得要领。无怪乎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这部著作虽非巨制,但对今天的领导者,亦颇有启迪作用。
张养浩最为闪光的一幕,是劳卒任上。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朝廷接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所以赴召,不是为了官爵,而是陕西严重灾情激发起为民承重的精神。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他一直住在官府,从未回过家中,白天救济灾民,晚上焚香祈祷上天。比如,3月29作《西华岳庙雨文》,30日再作《西华岳庙催雨文》,4月1日下雨后,作《谢雨文》等诗文,以言欣喜之情。到了这年7月,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150多首。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宽广的艺术视野,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宏,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特别是,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话说张养浩晚年辞官归隐后,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读书,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后来,朝廷因吝惜他的才学,曾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第七次时因为陕西发生灾害,张养浩才为救灾重返仕途。为百姓服务,最终累死在救灾岗位上。朝廷追封他为滨国公,谥文忠,令他的次子张引袭扶柩归葬家乡,还建了祠堂纪念。这个祠堂初名“张公祠”。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七聘而后起,遂改之为“七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