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发布《霸陵外藏坑出土马骨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该报告中提到,研究人员提取了西汉文帝霸陵西南侧两个小型外藏坑中的两例马骨样本。古DNA分析结果显示,这两匹古代马均为雄性,分别来自中亚和东亚。这一结果为研究西汉时期东西方交流和讨论陕西地区在家马起源扩散中所处的地位提供了新材料。
西汉文帝霸陵外藏坑陪葬两匹雄性家马
2017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便对西汉文帝霸陵周围的江村北陶窑遗址、霸陵外藏坑、南陵外藏坑和栗家村汉墓进行了挖掘,除了出土各类陶俑 1000 多件,其他陶、铜、铁、金、银质文物3000余件外,在位于霸陵西南角的2座小型外藏坑(k29、k32)中分别清理出马骨一具,形态学鉴定2具马骨都是雄性家马。研究人员在实验与数据中分别提取了2具马骨的 DNA,后又收集了已发表或已公开的古代和现代家马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数据集,以确保在广泛的时空范围来对古代马样本进行分析。最终发现2例样本均为雄性家马。
据专家介绍,研究陪葬及祭祀用马的性别,有利于深入了解古代社会中马的地位、功能等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古人会用雄性马匹进行祭祀或陪葬。此次发掘研究的2例样本也均为雄性。由此推测,在汉文帝时期或许已经挑选优质的雄性马匹做乘骑之用,而雌性马匹大多用来繁育后代,只有不适于生育的年老的雌性个体会被祭祀或殉葬。
霸陵2例古代马样本所在的外藏坑位于帝陵陵园的西南角,这种外藏坑围绕陵墓的向心式布局由霸陵开始一脉相承,对西汉帝陵规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将生活设施埋葬在陵墓周围的行为,体现出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汉书·匈奴传》记载,汉文帝中年“赫然发奋,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陈,聚天下精兵,军于广武”,由此可见汉文帝生前勤于骑射,重视军队的培养,在外藏坑中埋葬马匹,亦是对汉文帝生前行为习惯的写照。
汉朝与西域存在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研究通过对出土马骨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从数据来看2匹古代马拥有不同的母系来源,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地区,即分别起源于西方和东亚。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遗汉书,“使郎中系雩浅奉书请,献橐驼一匹,骑马二二匹,驾二驷”。
可见在汉文帝时期已存在文献明确记载的东西方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引进了西域的良马。而帝王的陪葬马也一定会选择最优良的马匹,因此来自西域的良马便获得了陪葬帝陵的资格。在霸陵外藏坑中出现两类不同的家马,一方面体现出西汉时期古代马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进一步体现西汉时期汉朝与西域存在政治、军事、贸易等诸多方面的交流。
而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地区在沟通西方与中原地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任俊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