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中平原到陕北高原,这条路我走了半个世纪,从最初的210国道,到现在的高速公路,从平均车速每小时30 公里到每小时120公里。50年的风雨行程,50年的沟梁峁壑,为我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速度!
听母亲讲,1951年的腊月里,父亲从绥德地区行署到省城西安开会,骑一匹大白马,冒着大雪,路上走了15天。父亲说,在没有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明、清600年里,从榆林到西安,号称十八马站。就是说,沿途共建有18个驿站,旅人们晓行夜宿,每天走一个驿站,得走18天。崇祯年间,李自成就曾经是这十八马站中的一名驿卒,后因连年饥荒和与清兵征战,朝廷财政吃紧,崇祯下令裁撤驿卒,失去工作的李自成走投无路,最终投奔了高迎祥的农民起义军,这才成就了后来的李闯王,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朱明王朝。
20世纪70年代初,还是孩童的我,随父母自关中回陕北老家。天刚麻麻亮,我们从铜川乘长途汽车出发,于傍晚时分抵达延安宝塔山下延河桥边的五一旅社入住歇息;第二天天不亮继续乘坐长途汽车,一直向北行驶,于黄昏时分到达米脂县城里唯一一家国营旅社入住歇息;第三天清晨起来,客运站的人说,我们乘坐的长途汽车坏了,于是,一车人换乘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前往佳县。正值寒冬腊月,刮到卡车上的刺骨白毛风,把人脸吹得如刀割般疼痛。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那次长途跋涉的旅行,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到了20世纪90年代,因工作关系,我常年穿行在西安、铜川、延安、榆林之间。第一次独自上陕北,乘坐的是一辆长途公交汽车。头一天下午2点从西安出发,沿210国道于下午5点到铜川,半夜子时到延安,第二天凌晨抵达榆林。一路上坐在硬板座椅上,到站下车时,四肢僵硬的感觉至今还有记忆。后来有了汽车卧铺,躺着睡一觉就到了,再后来有了依维柯车,从西安到延安380多公里的里程,用时8个小时,算是最快速度,旅客们争先恐后,得提前预订座位。
90年代初的陕北高原,每年冬、春两季,青黄不接。有一年春上,我在绥德县城的小餐馆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丝,端上桌一看,肉比青椒还多。老板讲,眼下的蔬菜都是从西安和太原长途贩运过来,遇到大雪阻断道路,蔬菜比肉还金贵!
在我的记忆中,通向陕北的交通有效地得到改观,当说是1991年12月26日,西延铁路开通运营以后,西安到延安实现了朝发夕至。一时间,雨雪无阻的绿皮列车,成为往来两地旅客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时间来到2006年,春节过后,我怀揣一纸工作调动函,头一天晚上10点钟乘火车从西安出发,于次日清晨抵达榆林,到陕北矿业公司报到。此后的15年时间里,我经常来往于西安、榆林之间,每逢雨雪天气,从西安往返陕北的火车票一票难求。
2006年12月底,我乘坐单位的小型面包车回西安过节,途经洛川时,突降大雪,漫天雪花飘落在公路上,形成一条一条白色的长蛇阵。随着前方车辆的碾轧,积雪一点一点凝固在沥青路面上。司机说,刚开始下雪,道路还没有完全冻结实,咱们得快速离开落雪路段。据前车讲,过了洛川原,黄陵那边还没有下雪。正说着,一辆高速行驶的小轿车撞到我们的车尾上,一声巨响过后,我感觉车在倾斜,原来是前轮掉进了路边的防洪沟。很快,保险公司处理事故赔偿的人冒雪赶来,据他讲,在我们之后高速公路已经封闭,就这不大一会儿工夫,包茂高速洛川公路段发生了十多起交通事故。
2007年的元旦我是在洛川度过的!
2025年十月金秋,我应邀参加陕西省交通作协组织的为期3天的“走进西延高铁,讴歌发展成就”采风创作活动。
10月21日早晨9点,我们一行人乘坐一辆丰田考斯特面包车从西安出发,沿着包茂高速公路,于10点30分到达铜川。铜川高铁站建筑造型采用红色照金文化元素,外立面墙线条形成韵律,给人祥和、平静的舒适感。
次日早晨9点,我们又乘车从铜川出发,于10点30分抵达古色古香的黄陵高铁站。站房设计以“人文初祖,民族魂脉”立意,承载五千年华夏文明。建筑风格以黄帝陵殿宇的新汉风与桥山沮水相生相融。中午时分,我们来到视野开阔的洛川高铁站,这里的站房借鉴洛川会议遗址建筑风格,融入苏联红色元素,并与洛川传统建筑窑洞相结合。
人们都知道洛川苹果甲天下,却鲜有人知道洛川的苹果源自中原。
1947年,洛川农民李兴安赶着马车,从几百公里外的河南灵宝县,驮回200棵苹果苗,在洛川原上尝试种植。这一行为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因为陕北地区此前并无大面积种植苹果的历史。7年后,这些苹果树结出果实,并进入中南海,毛主席接见了李兴安,称其为“陕北苹果之父”。
现如今,走进洛川,随处可见的果园里,粉色光鲜的红富士挂满枝头,流香四溢。远远望去,一片火红。等到西延高铁通车后,清晨在洛川果园摘下一颗苹果,中午就能摆上西安人家的餐桌,而且还挂着清新晶亮的晨露。这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这样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史记·始皇本纪》里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直通之。”所谓堑山堙谷,就是把山头推平,余土填入沟谷。距今2200年的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监修秦直道,历时两年完工,秦直道南起陕西淳化县,北至内蒙古包头,途经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全程约750千米,仅陕西境内就有500千米,路面宽度普遍为6—20米,最宽处达58米,被今人称作“古代高速公路”。史书上说,秦时有匈奴犯上郡(今榆林城),援军从关中出发,经秦直道,日夜兼程,三天抵达上郡城下。匈奴见到援兵到来,胆怯退去,随解上郡之困。我听当地人讲,秦直道的部分路段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到了民国初年,有了现代化公路即现在的210国道,秦直道才逐渐退出中国公路历史的舞台。
今天,堑山堙谷的筑路方式已成遥远的往事,大型盾构机以及现代化设备,开隧道、建桥梁,仅西延高铁就有桥梁65座、隧道46座。如果是在2000年前,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削掉多少座山头,填平多少条沟壑!
23日清晨,站在改造后的延安高铁站前,听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底开通西延高铁后,从西安北站到延安站,全程300公里,一站抵达,用时57分钟。
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还不止于此,铁路工作人员告诉我:到2028年,西安到榆林的高铁通车后,实行公交化服务,就是说,随时到、随时购票、随时上车。从西安北站到榆林高铁站,全程739公里,一站抵达,用时仅需110分钟。
陕北老家,不再是我远方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