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7日
黄河文化对话聚焦陕北秧歌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10 月 26日,以“黄土地与陕北秧歌”为主题的第三期黄河文化对话在陕西佳县东方红黄河文化景区举行。本期对话嘉宾邀请国家级非遗“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建领与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金利,共同探讨陕北秧歌的历史源流、表演形态与文化魂脉。
  陕北秧歌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承载着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情感与记忆。王建领介绍,陕北秧歌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尤其是对太阳的祭祀。“‘秧歌’一词,从深层次理解应为‘阳歌’,是祭祀太阳的广场歌舞,融合了集体祭祀与大众娱乐,最终走向天人合一的欢乐境界。”
  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蕴含着诸多传统仪式和文化内涵。王建领分别介绍了“谒庙秧歌”“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过街秧歌”“小场子秧歌”等不同类型秧歌以及催生出的秧歌剧的特点。
  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中,陕北秧歌元素也有着多样化呈现。李金利介绍说,在博物馆的第三展区,通过《九曲黄河情》黄河文化长卷,生动展现了陕北大秧歌队员们扎着羊肚子手巾、女队员拿着扇子跳秧歌的热闹场景。虽然同属陕北秧歌,但各地表演形式各具特色。
  “陕北秧歌与年俗文化紧密相连,是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建领说,每年农历新年后,陕北各地都沉浸在秧歌的欢乐氛围中。其中,九曲秧歌是整个秧歌活动的重头戏,其主题多围绕黄河船夫和坐船人的故事展开。
  黄河文化对话是 2025 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重点项目,由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与《中国黄河旅游年鉴》编辑部联合推出。此前已推出“陕北文化与黄河精神”“大河滔滔入画来”两期,获社会广泛好评。第三期“黄土地与陕北秧歌”文化对话,让观众深入了解陕北秧歌,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作为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传播黄河文化的系列行动,第四期将推出“陕北民歌中的黄河回响”主题对话,邀请“陕北歌王”王向荣,解密陕北民歌及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