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5日
载道形神间
西安美术学院院藏人物画专题展近期展出


〔明〕 仇英 《丝竹清和》 绢本设色 38cm×39.5cm 西安美术学院藏

〔清〕 任颐 《纨扇画集册》之一 绢本设色 24.4cm×25.2cm 西安美术学院藏

蒋兆和 《少先队员》 纸本设色 90.2cm×49.2cm 1955年 西安美术学院藏

程十发 《补渔网》 纸本设色 63.5cm×110.5cm 1959年 西安美术学院藏

关良 《戏剧人物》 纸本设色 40.2cm×37cm 西安美术学院藏

傅抱石 《湘夫人》 纸本设色 105.6cm×59.6cm 1961年 西安美术学院藏

叶浅予 《藏女舞蹈图》 纸本设色 69.2cm×45.8cm 1961年 西安美术学院藏

黄胄 《踏歌归》 纸本设色 88cm×47cm 1962年 西安美术学院藏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米浩)10月16日,“载道形神间——西安美术学院院藏人物画专题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开展,该展览依托西安美院丰富的院藏人物画资源,结合西安美术学院“百年美术创作中的人民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通过系统性呈现中国人物画从追求个体精神深度到表现集体命运广度的视觉转向,探讨笔墨语言如何回应时代命题,最终完成从古典形神论到现代人民性的史诗历程。
  自东晋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千载,中国人物画便确立了对形神关系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结构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视觉叙事传统。展览以“载道形神间”为题,正是为了提示观者,关注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思想与文化语境。
  展览第一单元为《传统的笔墨回响(范式与心源——古典人物画的形神之道)》。“以形写神”是古典人物画创作的根本法则。古人作画,不满足于外在形象的摹写,而是通过精准的“形”来捕捉对象内在的“神”。本单元通过唐寅、仇英、陈洪绶、任薰、任颐等画家的经典作品,展现了古典时期人物画在范式与心源之间的平衡智慧。这些作品以精湛的笔墨技艺,构建了传统形神体系的审美高度,为后世人物画的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览第二单元为《现代的视觉转型(目光的转向——从士大夫审美到民众关切)》。20世纪的视觉转型打破了传统人物画的题材与范式。本单元涵盖傅抱石、关良、叶浅予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展现了中国人物画“目光”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根本性转向。艺术家们毅然走出书斋,将笔墨对准鲜活的社会现实,完成了从士大夫的“雅赏”到对民众“关切”的视觉革命。这一转型不仅改变了人物画的题材与对象,更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社会使命与人文精神。
  展览第三单元为《主体的集体建构(为人民立像——新中国时期人民形象的塑造)》。新中国时期的人物画创作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本单元汇聚蒋兆和、程十发、黄胄、刘文西等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人物画在新中国时期的全新使命。新中国的曙光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崭新篇章,更重塑了中国人物画的精神坐标。这一阶段的创作完成了从个体抒怀向集体叙事的根本转变,为理解艺术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献。
  本次展览通过三个单元的系统呈现,不仅展示了西安美术学院在人物画收藏与研究方面的丰厚积淀,更力图阐明:古典时期的“传神”理论为后世创作奠定了笔墨与美学根基;“人民图谱”的生成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现代性语境中艺术与历史进程互动的结果。
  据悉,该展览展至11月30日,对公众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