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清涧石板
○ 王文涛
  清涧,坐落于榆林市最南端,黄河陕晋峡谷西岸,三山环抱,二水绕城,人杰地灵,风景独好。清涧,是《沁园春·雪》的诞生地,也是作家路遥的故里。清涧石板,名扬天下,自古就有“石板城”“石板之乡”等美称。
  清涧县城不大,从南坪繁华地段,经红巷口,过百货大楼,到略显清冷了一些的北街,步行也就十来分钟光景。街道两旁,行道树外侧至店铺门前均以石板铺就,不仅平展展,还美观大气。
  街上有石桥。石桥两边,一块一块石栏板,朴实方正,挺立端庄。走近,弯腰细看,见上面刻着些清涧山水风情、历史兴衰和人文生活,且刻工精良,一件件栩栩如生。过石桥左转,再右转,从北街小十字街起至稍门坡,道路渐渐变得窄小了些,也瘦了些,只可容一辆小车开过,而且要极其缓慢地开才行。这便是城里有名的石板街。石板街上,有一条巷子,唤作石板巷,巷子里屋舍俨然,炊烟袅袅。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在陕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说起清涧石板,人们往往会念起这么一句民谣。此句民谣,是对清涧石板再恰当不过的诠释:清涧石板与米脂婆姨、绥德汉子、瓦窑堡的炭齐名,名扬天下。
  王家砭村,地处清涧、子洲交界处,是石咀驿镇最大的一个村子,前后沟,石板多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一孔大石窑里。据说,那个时期,村里有一千多人,分了八个生产队。村里人都住石窑,两孔三孔,或一排六七孔不等,光景好的人家的院落,几乎完全一致:用横石片砌起的院墙中间,是石块、石板修建的大门。相比这些院落,坐落在小沟岔河畔的学校就显得更为气派,一排十几孔石窑齐刷刷的,窑檐石亮闪闪的,别说有多威武、多豪华了。还有后沟的孔庙、前沟的老爷庙,村里的龙王庙、娘娘庙,都是石块、石板结构。
  正对龙王庙,沿河畔,有一排四孔石窑,面东而坐。由石块、石板和横石片砌起的大门、院墙里,后院侧房旁安置了一合石磨,中院靠近院子内侧,一棵枣树旁安置了一合较矮的石磨——豆腐磨,前院安置了一盘石碾,石碾前紧靠院墙安置着一张大石床。什么猪圈、鸡窝、厕所都是用石块和石板砌成。
  石碾也好,石磨或豆腐磨也罢,每到腊月年尾,总会见母亲在那里忙碌的身影,磨豆腐、推麦子、压糕、压钱钱。年茶饭是一定不能少做的,母亲忙不过来时,往往会叫我们帮忙。正是在这样一个院落里,我度过了快乐、幸福又难忘的童年。
  兴许在那个年代,农村人还不时兴硬化院子吧,我家的院子和村里所有人家的院子一样,都是土院子,但平整又瓷实,每到夏收季节就是一个宽展展的打麦场。门外,石块石板铺成一个台阶,既防窑檐石上滴下的雨水溅进窑门,又美观。进门,左面靠窗是六块石板拼成的半人高的一个大石仓,存放粮食可防潮防鼠,还不起虫。锅灶,由石片石板砌成,锅台面是一块磨得光滑闪亮、凿得极方正的石板。就连炕板石也是极讲究的,宽窄薄厚,都要恰到好处,平整那是必然的。
  石板锅台,方方正正,光滑平整,像镜子一样可以照出人影儿来。这一方锅台,对母亲来说是再适用不过了。她可以在上面涮洗碗筷,擀面做糕,还可以洗衣服。
  “ 太阳太阳晒我来,我给你担水饮马哩。 ”
  白云轻绕,碧空如洗,石板青青,涧水潺潺,才凫罢水的孩童们,四仰八叉躺在河畔大青石上或光滑的青石板上晒着太阳,唱着童谣,是一种快活,更是一种享受。就是在教室里,低矮的课桌上,都少不了一块凿得极方正、磨得极光滑、手指薄厚的小石板,用粉笔、土疙瘩儿,写汉字、算算式或画画,照样得心应手。
  课间,用两块大石板支起的乒乓球案前照样围着些学生,蹦跳几个回合下来,累了,黑水汗淋的,干脆就躺在上面歇着。直到上课铃敲响好一阵子,才一窝蜂似的向教室里拥去。
  清涧石板还有一个用途,要是谁家老人去世,安葬好后,儿女们会背一块半人高、二寸厚的石板堵在墓窑口,封住墓窑。等墓道填埋起来,会在坟旁用大小薄厚适合的石板支起一个饭床——一个祭奠土神的去处,再立一块墓碑,或修建一个墓堂,将先人的名讳刻于其上,流芳百世。
  “ 哪里出的好石板?清涧石板平展展。 ”
  今天,伞头秧歌又一语道出好石板唯清涧石板莫属,宽展平整。若要问,清涧石板究竟哪里的最有名、最好?清涧人的答案是一致的:折家坪镇滴水崖的石板全县第一,乐堂堡乡刘家河的磨刀石没的说。
  时光易逝,如水般一去难以返回。在易逝的光阴里,如水的岁月里,当年那个凫完水、唱着童谣在青石板上晒太阳的孩童早已人到中年,而在石磨、石碾和石锅台间忙碌的母亲呢,她已渐渐地老去,离开了这个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