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非遗不“老”: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破圈

  四川成都,9月25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终评现场,横山老腰鼓压轴登台,瞬间点燃舞台,全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太喜欢横山腰鼓了,打出了陕北人的激情豪迈,代入感极强,看得人热血沸腾!”一位现场观众说。
  在黄土高原,鼓槌上的红绸翻卷如焰,震得黄土簌簌作响——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的非遗展演上,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斜挎腰鼓腾跃翻转,把黄土地的精气神敲得滚烫。这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文物”,而是横山人从祖辈传到今时、从田间舞到国际的“活文化”。横山老腰鼓的生命力,正藏在非遗传承的接力里、民间生活的滋养中、产业发展的突破间,更在每一次挥臂击鼓的强健身姿里。它已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70 多岁的李成元从村里的“头路鼓子”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劈叉、高抬腿仍不输后生;市级非遗传承人曹闰茗走遍横山所有腰鼓村进行采风,把乡野泥土里的艺术智慧编进教材、送进校园;17岁的李凯颐在元宵节展演上成为焦点;16岁的朱一波站上中国—中亚峰会的迎宾舞台。从老艺人的“传帮带”到校园里的“系统教”,从口耳相传的技艺到白纸黑字的教材,横山腰鼓打破了“人走艺绝”的困境,让非遗从“老手艺”变成了少年人骄傲的“新技能”。
  若说传承是让腰鼓“活下来”,那民间生活的滋养,便是让它“活出彩”的根基。横山老腰鼓从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嵌在横山人柴米油盐里的“生活气” —— 过年“沿门子”挨家拜年,婚礼上伴着唢呐助兴,农闲时村口广场上雪花里的排练,连八九岁的孩子都能挎着啤酒瓶跟着比画。它分文、武、文武三类:文腰鼓诙谐平缓,武腰鼓刚劲奔放,文武腰鼓刚柔并济,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地域的生活气质。正如曹闰茗所言“乡野的泥土里开着艺术的花”,正是这份扎根生活的“土味”,让横山腰鼓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成为横山人对黄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从田间地头的“热闹”到走向全国的“名片”,横山腰鼓更蹚出了文化产业的新路径。过去,腰鼓是“苦日子里的呐喊”;如今,它成了“好日子里的招牌” —— 杜羊圈村腰鼓队220人在县城展演,20多人赴京表演;横山老腰鼓登上国庆70周年联欢、建党百年演出的舞台;传习基地一年组织近百场传习活动、30余场演出,既保留了马坊村“扭得缓”、李家楼村“跳得猛”的特色,又形成了“各美其美”的产业生态。当南方客商为雪中腰鼓震撼,当外国宾客为迎宾鼓点喝彩,横山腰鼓早已不是局限于陕北的“地方戏”,而是能带动文旅、输出文化的“软实力”,让非遗既有“文化味”,又有“经济力”。
  更难得的是,横山腰鼓不只是“文化符号”,更是“健身密码”。70多岁的李成元靠打腰鼓保持着身体的柔韧性,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练“猛虎下山”练出了昂扬气质,村民排练时累得气喘吁吁,脸上却满是喜气。它不像健身房里机械的训练,而是融舞蹈、力量、节奏于一体的“快乐运动” —— 缠腰、摆头、腾空,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剽悍与洒脱,既锻炼了体魄,又释放了情绪。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下,横山腰鼓把“强身健体”变成了“文化享受”,让老手艺成了守护健康的“新方式”,这正是它能代代相传的另一个秘密:既养精神,又强筋骨。
  从村头的鼓点到国际的舞台,从老汉的皱纹到少年的笑脸,横山腰鼓的“燃”,从来不是偶然。它的传承,是“人”的坚守;它的活力,是“生活”的滋养;它的未来,是“产业”的赋能;它的温度,是“健康”的馈赠。这鼓声,震的是黄土,传的是文化,聚的是人心,更是中国人“薪火相传”的文化自信——只要红绸还在飘,鼓点还在响,黄土地的精神就永远不会老,非遗的新声就永远不会停。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横山老腰鼓“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举办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鼓舞传千载,横山响世界。9月27日,在榆林市横山区,横山老腰鼓“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活动举办。5000名朝气蓬勃的中学生统一着装,在广袤的黄土地上跳跃击鼓,为横山老腰鼓这一国家级非遗注入青春活力。
  下午3时许,展演在雄壮的鼓乐声中拉开帷幕。5000名少年意气风发,身着传统服饰,腰系红绸鼓,在广袤的天地间整齐 列阵。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步伐坚定统一,呐喊声震天动地,完美演绎了横山老腰鼓的独特神韵与魅力。古老技艺与青春活力的碰撞、传统韵律与时代节奏的交融,在现场激起阵阵热潮。
  活动还紧扣横山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进行了综合展演。百人唢呐队以“国”字造型喻示启幕;横山说书老中青三代以“泰”字造型寓意文脉相承;民歌联唱,以“民”字造型唱响新时代风貌;最终,腰鼓队员以“安”字定格,四字串联成“国泰民安”,寄托对盛世的美好祝福。
  红绸飞扬处,歌声嘹亮时。正值国庆前夕,全体参与展演的中学生腰鼓队员迈着铿锵有力的腰鼓步,在场的观众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大家齐唱《歌唱祖国》,用歌声和舞蹈共同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今天站在成果展演的舞台上,这种直接的参与和体验,相比于在书本上学习非遗知识,更让我们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从好玩到珍惜的自豪感,想要更加坚定地成为老腰鼓非遗传承人。”横山区第二中学学生韩果参加完展演后激动地说。
  近年来,当地将横山老腰鼓培训系统纳入学校美育、体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立传承基地,实现了非遗在校园内的活态传承,目前全区已有超1.2万名学生通过体育课、课间操接受系统培训,300 余名校园骨干脱颖而出,非遗传承“青春方阵”日益壮大。横山区举办此次大规模展演活动,正是探索“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课程化、规模化路径的集中展示,标志着横山老腰鼓的传承和发展,进入了以青少年为“生力军”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