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乾坤先生称我为“有邰兄”,令我在新奇意外之余,又心生滚热。单此称呼,我便和乾坤先生之精神无隙契合了。
知晓杨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刚毕业留校,在学校管理教务。办公室的阅报栏上,有好几种报纸,如《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等。从《陕西工人报》上,我知道了杨乾坤。他是副刊编辑,主编一个发表杂文时论的叫“笔走龙蛇”的栏目。他自己也写了大量杂文,风头刚劲。一次我去编辑部送稿子,见办公室除他之外,还有一个人——叶广芩。记得当时电视上正播《努尔哈赤》,叶广芩一边从我身边走过,一边说:“这个编剧,应该由我来当!”叶为叶赫那拉氏后裔,其祖父与慈禧乃同一祖父,她开这句玩笑,一是表明自己题材占优势,二也十分彰显其自信与行事风格。后来我的一篇谈慈禧养生的稿子发表了,应该就是杨先生编发的。
以后的相见,大多在报刊上,杨乾坤三个字,屡见不鲜。他在编辑报纸之同时,下大功夫,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瀚海中,恣意畅游。从神话传说到白话文运动,从诸子百家到明清笔记,从黄老之学到儒释道法,从古老之弹歌击壤到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杨乾坤孜孜矻矻,辨研不已。北窗开兮,他逍遥暑榻,一扇在手,微目轻启而口诵《秋水》;秋霖飘来,他桌前展卷,一茶在案,双目逐行而笔走《九歌》……春来秋往,口诵心摹;寒暑相易,掌抚魂追。杨乾坤之胸襟,荡山川之烟岚,刻五岳之摩崖,“郁郁乎文哉”!
很快,1990年,他的《布鼓集》(杂文集)被陕西人民出版社选中出版。先生命其名为《布鼓集》,该是取“布鼓雷门”之典自谦。由此,其研究创作拓展到文史领域,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字狱、司马迁与《史记》、楹联文化以及唐诗与陕西地域文化等多个领域,继而成为一名学识渊博、著述丰硕之学者型作家,出任陕西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期间,《中国古代文字狱》历时8年而成,获陕西省政府奖和全国图书大奖;《司马迁与〈史记〉》被翻译成韩文并在韩国出版;《楹联趣话》广受读者喜爱;《唐诗秦岭》《唐诗陕西》系列精选唐诗,详加注释考证。此外,他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包括《全唐五代诗》在内的书稿数十部,为陕西文化之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治学严谨、学养深厚的他,其读书阅报常以“挑刺”著称,对文字中之似是而非者甚为敏感,遂将多年积累之文字瑕疵,整理成《语林指瑕》。2025年夏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成立,“终南性灵”(公众号)发文,杨先生睹其石刻校名,指出小遗憾:校名中能用之繁体字皆用了繁体,唯“陕”(繁体为“陝”)却用了简体,甚不和谐。同时,提醒“陝”常误作“陜(音狭)”,二字之别,右旁腰间为“入”者为“陝”,为“人”者为“陜”(xi佗),政府重要场合也多处用错。为此,他还发过纠错文章《中国何来陜(xi佗)西省?》。
浓厚之文化情怀,让他随时为保护文化发声。20世纪末,各地改名成风,某教授在《华商报》著文,建议将临潼区改为兵马俑市,翌日见此,先生立即写了《“改临潼区为兵马俑市”?扯淡!》随之发表,其文化胆识与强烈责任于兹可见。研究创作之余,杨乾坤还不计报酬,多年热心为多位无名作者修改书稿,校正差错,不遗余力助力年轻人走上文学道路。2011年中秋,陕西人民出版社邀西安之文人雅士共度中秋。主持人孔明介绍杨乾坤时说:“我有才气吧?杨乾坤等于我乘以二!”他盛赞先生之学识,称其为“当代关中杨子”。
2018年9月,倡导散文性灵写作的“终南性灵社”成立,我与多年无联系之杨先生偶然得加微信,于是对传统文化酷爱之杨先生,成了性灵宗旨的热心拥趸及积极鼓吹者。他曾有诗赠我:“果见儒家百炼身,赏心文字性灵亲。杨陵才子生花笔,写就春风不朽文。”“兄之文风,关西无两,假以时日,心有大成。”读后令我汗颜不已。
我祖籍杨陵。1997年,听说杨陵将要更名为杨凌,先生当即在报纸上以杂文相呼吁——《只怕杨陵作杨凌》。杨陵改名后,“陵”“凌”二字又常讹用。改名后,我亦曾在自己简介及其他场合,常作“杨凌”示之,后经先生偶然提醒,方大显窘迫,何以如此盲从而久不察乎?我身为杨陵人,竟任他人篡改生身故里芳名而不觉,实堪愧对文化人之称呼也。
杨陵所在之地初属武功,古属“有邰国”。《诗经·生民》记载周人始祖后稷(名弃)被帝尧封于武功一带,建立有邰国;《史记·周本纪》亦提到:“封弃于邰,号曰后稷”。据考古发现,旧有邰国遗址,就在杨陵西南角渭河北岸一带。然这一历史掌故,常人并不了解。杨先生知晓我之杨陵籍贯,故称我为“有邰兄”,便不奇怪我之意外而又心生滚热了。
先生长我近10岁,然学问长我十倍数十倍矣。然先生鼓励后学,不吝勉励,并对我以“兄”称之,其人格之伟岸、襟怀之广阔,令区区在下愧对不已。
8月31日,应陕西省总工会贠文贤先生相邀,几位师友相聚于古都凤城,清癯伟岸之杨先生得以出席。席间先生清风拂面,谈锋甚健,满面红光,笑声朗朗。众师友频频举杯,其乐融融,彼此高喧激论而不知刻漏。二天看照片,忆过往,数十载风云一刹而过。唯觉挥手告别间,先生之身影,愈显高大。
谢谢杨先生,谢谢你的“有邰兄”!
“有邰弟”施以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