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的心性思想
慧能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佛性与心性统一起来,提出“即心即佛”的思想,佛性就在人的自性之中,而自性即心,只要明心见性,即可成佛。“以偈传衣”的故事就是这种思想的很好注解:
当年,禅宗五祖弘忍决定“ 以偈传衣”,告知所有弟子都可以献偈,最优秀者获传衣钵。到了比试那天,首座弟子神秀率先献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神秀对于佛性本心的理解,他形容自身像菩提树,内心如同明镜,通过不断内省反思,就能保持内心的明净,这是他“渐修”思想的折射。慧能在神秀偈子基础上反复揣摩,顿悟出新偈: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偈语乍出,四周一片寂静,这声音好像有魔力,回荡在禅堂,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五祖弘忍也频频点头。惠能的偈更符合禅宗对空性、对心性的理解,主张回归本心,与佛陀般若性空理论一脉相承。凭此一偈,慧能得到五祖的密传与衣钵。
慧能有不少名言是对“见性成佛”思想的不同侧面阐释。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强调佛性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人要依靠自己的觉悟去发现佛性,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他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明确禅定不是表面上身体的静止,而是对外界的正确态度和内心的宁静。“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强调内心是一切的根源,人应该从内心出发去追求善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