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背景】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历经八年探索,成功构建了“智慧聚合”资源建设新范式,破解因教学资源不足、师范生培养受限的问题。今天,我们专访了该校英语专业负责人车乒,解码其创新实践背后的智慧。
学生记者潘庆怡:车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很多地方院校在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上都面临着“投入大、见效慢、不适用”的困境。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的团队下决心去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
车乒:您好。我们当初面临有限的预算与传统资源建设高昂投入的矛盾,也面临资源与师范生实际教学需求脱节的问题。这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提升。我们下决心寻找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新路。
学生记者潘庆怡:“智慧聚合”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有新意,它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如何实现您所说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呢?
车乒:“智慧聚合”的核心是基于“逆向设计”理念的双轮驱动模式。首先,精准定义需求。我们团队研制了《卓越英语师范生跨文化教学能力评价量表》,从文化立场、思辨能力、共情沟通和融合创新四个维度,清晰地画出了我们人才培养的“靶心”。其次,智能整合与轻量化自研。 一方面,我们将中国大学 MOOC等20多个平台的精品内容,系统地整合到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我们开发了“教案智能评阅”“跨文化交际实践”等12个AI辅助工具,这些工具开发成本不高,但能精准解决师范生痛点问题。
学生记者潘庆怡:经过八年实践,这套“智慧聚合”模式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效?
车乒:成效是显著且多方面的。在学生培养上,近五年,学生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500余项。毕业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广受用人单位好评。AI工具的规模使用也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学生记者潘庆怡:您认为咸阳师范学院的“智慧聚合”范式,对于其他面临相似困境的地方院校,其最大的推广价值是什么?
车乒:我认为其最大的推广价值在于,它证明了一条“以智慧弥补资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可行路径。地方院校不一定要“等、靠、要”,完全可以通过转变思路来实现内涵式发展。
学生记者潘庆怡:谢谢您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