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深陷“工具主义”与“文化单向主义”困境,导致育人过程人文精神缺失与学习者文化认同缺失。为破解这一难题,本文引入源于生物学的“共生”理念作为核心隐喻,构建了“文化共生”育人哲学。其三重内涵包括本体论上“固本”、方法论上“互鉴”和价值论上“共荣”,以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根,世界眼,全球胜任”的卓越英语人才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证了该理念如何引领外语教育在育人目标、课程范式与评价体系上实现深度转型。
关键词:文化共生;外语教育;育人哲学;范式转型;全球素养
一、引言:范式转型的迫切性与理论困境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的核心价值正经历从语言技能习得到综合文化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向。然而,传统外语教育范式深陷“工具主义”与“文化单向主义”困境,或将语言窄化为纯粹的交际技能,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丁慧,2022),即“失魂”;或为潜藏的“文化单向主义”,在跨文化教学中将标的语文化置于中心地位,忽视了母语文化的主体性,导致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迷失,即“失根”(杨念群, 2019)。现有的改革探索多集中在教学方法或技术手段的革新,未能从根本上触及支撑这些实践的深层育人哲学。鉴于此,本文引入并系统阐释“文化共生”理念,以期为外语教育的根本性范式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文化共生”理念的理论源流与内涵阐释
“文化共生”(Cultural Symbiosis)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物种间形成的互利互惠、协同进化的稳定关系(Margulis & Fester,1991)。该理念后被社会学等领域借鉴,用以阐释不同文化系统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本文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外语教育,主张母语文化、标的语文化与语言技能学习三者应构成一个相互滋养、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而非彼此孤立或对立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从哲学层面将“文化共生”的内涵阐释为三个递进的逻辑层次:
1.本体论层面:确立主体性的“固本”之道
共生关系的首要前提是共生单元自身的主体性与健康。本体论上,“文化共生”首先强调“固本”,即必须将筑牢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根基、确立其稳固的文化身份认同作为逻辑起点。外语学习的过程应服务于学习者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度理解与自信,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也是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跨文化对话的坚实根基。
2.方法论层面:促进双向赋能的“互鉴”之法
共生体现为持续、双向的互动与能量交换。方法论上,“文化共生”强调“互鉴”,即以平等、包容、辩证的视角,通过深度比较与思辨,理解、欣赏并借鉴他者文化的精华。这一理念打破文化知识单向输入的模式,倡导通过中外文化思辨强化对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深入理解,强调通过“用外语阐释母语文化”和“以母语文化视角解读世界”等认知活动,实现语言能力、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的双向赋能。
3.价值论层面:追求创新转化的“共荣”之境
健康共生的最终结果是产生新的功能与形态,实现系统整体的繁荣。价值论上,“文化共生”追求“共荣”的境界。在个体层面,它旨在培养学习者融合不同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能力,这是全球化发展时代要求,也是国际传播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人类层面,它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责任担当的世界公民,回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的全球命题的召唤。
三、“文化共生”哲学引领下的外语教育范式转型
“文化共生”理念将促进外语教育在以下三个维度上实现深度转型。
1.育人目标的重构:从“语言使用者”到“跨文化沟通者”
“文化共生”理念下,育人目标需从单一的语言技能维度,拓展至知识、能力与价值融合的素养维度。新目标旨在培养兼具母语文化根基与全球视野的“跨文化沟通者与建设者”。他们既是文化传承者与文明对话者,也是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未来开拓者。扎实的高阶语言能力,是实现此目标的根本载体。
2.课程范式的革命:从“知识传递”到“议题探究”
课程组织应从以语法、技能为核心的线性模式,转向议题探究模式。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将语言学习融入对真实、复杂问题的解决之中,使学生在意义建构中自然习得高阶语言与跨文化能力,践行“知行合一”。
3.评价体系的转向:从“知识复现”到“素养画像”
评价体系需从传统的侧重语言文化知识的记忆为主的终结性测试,转向基于真实任务的表现性评价,并从文化立场与身份认同、比较思辨与阐释能力、共情沟通与协作能力、融合创新与全球行动能力等多个指标,全面、动态地评估“文化共生”能力的达成度。
四、结语
本文系统构建的“文化共生”育人哲学,是一场旨在重塑外语教育价值内核的理论探索。它借鉴跨学科智慧,为破解外语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失魂”与“失根”双重困境,提供了一个融贯的理论框架。我们相信,基于“文化共生”理念的探索,将助力培养出更多具备深厚母语文化根基、开阔国际视野,并能为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全球合作贡献力量的新一代学习者,这正是外语教育在新时代的核心使命。
项目基金: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点研究项目《基于慕课的地方高校外语微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2.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研究项目“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研究”(2021ND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