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听明白了。脑其实该写作垴。把山称垴,很是古雅。当地话中,脑山,是指高山。那里气候寒冷,农作物不易生长。浅脑山,就是半山,这里的语境是指只宜少量种植农作物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老百姓自然生计艰难,多以放牧作为农业的补充。但牛羊多了,又在地势陡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造成生态负担。不止是尖扎一县,在黄河上游行走,在玛多县和其他县,脱贫攻坚中一个措施,就是把生态问题严重、增收困难地方的老百姓,实行部分或整体搬迁。
建这个新村,国家投入 6730 万元,修建住房 251 套,总建筑面积19076平方米,将生存条件恶劣的,分布于2镇5乡的浅垴山区农牧民251户9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866人),易地进行集中安置。2017年11月正式搬迁入住。
其具体位置,在昂拉乡河东,距县城8公里。
除了村民住房,村里还建了学校、卫生室、村公所、文化广场。将整个村子走了一遍。大多数人家屋顶铺装了太阳能电池板。介绍说生产的电除自家使用,还有富余,上传电网,每家还有一笔固定收入。
这个村的地形,是一片面向黄河倾斜的河滩,并不太宜于农耕。修了这许多建筑后,也没有多少地方可以种植庄稼了。可以想见,下游李家峡还没有筑坝蓄水时,黄河流在低处,这里就是一片沙砾厚积的干渴荒滩。黄河在这里转弯,把弓背朝向了这一面。造物的安排,让这边不断被冲刷,把淤积厚土的台地放在了河对面。对面那个半岛状的平整台地中央是一个人口密集的村庄,房舍俨然,周围一块块方正的田地里,庄稼茁壮。
在政府规划中,这个新村并不以农耕为业,而以乡村旅游为主业。
资源是黄河水,李家峡蓄水后,水位升高,在这片原来的荒滩前形成宽阔湖面。资料上说,属于这个村的水面有6平方公里,对岸台地上的村舍与田园,也构成与水面结合的景观。村内,有条件的人家,都腾出房间,开辟民宿,同时,还有属于村集体的民宿酒店。
我们办理入住手续,在这里住上一晚。
村子的格局,民居都建在靠上的缓坡。靠近黄河边,是一系列旅游设施:旅游码头、文化广场、亲水广场、垂钓区、烧烤区、露天沙滩、自驾游营地、旅游厕所、百亩花海及农事体验园和水上游乐区。几条小艇,系在水边。
我还注意到,村里有一个专供游客持弓玩箭的地方。下雨天,没有游客前来,几个箭靶竖在湿漉漉的空地上。
早几年,尖扎县就由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民族射箭运动之乡的称号。
因为该县民间一直有制箭射箭的传统。
据说,这个传统的形成,源于吐蕃王朝晚期。吐蕃王朝崩溃,因为爆发大规模奴隶起义,远离王权中心,在河湟地区掌握重兵的将领们也不再听从王廷节制。更直接的原因,因为末代国王鉴于佛教盛行,大量财富积聚于寺院,许多青壮年男子削发出家,不服兵役劳役,僧侣阶层干预国家政治,而大举灭佛,关闭寺院,强迫出家人还俗,意图在以此振作尚武精神,增强国力。
结果却很不幸。
公元842年,一个叫拉隆·贝吉多杰的僧人怀藏弓箭,本是以杀为戒的他,将禁佛的国王射杀。传说这僧人杀死国王后一路奔逃,来到青海,将弓箭埋藏在了尖扎境内。对于崇佛千年,以教为政,政教合一的藏族人来说,这个人就是卫教英雄。尖扎人仰慕其英雄气概,一直延续着选弓制箭、比试射术的传统风俗,从而形成了久远的五彩神箭文化。
每一年,民间都有自发的射箭比赛。赛事往往历时数日,比赛结束,还要邀请对方箭手,隆重欢宴,还有专门的称谓:达顿宴,直译就是箭宴。
弓是牛角弓,箭是五彩箭。
牛角弓,不用解释。五彩箭,是说箭杆上涂饰了五种色彩:红、黑、黄、蓝、绿。红色代表活力,黑色代表力量,黄色代表富裕,蓝色代表关怀,绿色代表和平。
箭制作得确实漂亮,五彩的箭竿,箭尾也大有讲究,按材质分,有金尾箭、银尾箭、铁尾箭;根据尾饰羽毛的不同,分为秃鹰羽毛箭、猫头鹰羽毛箭、山鹰羽毛箭等。
五彩神箭制作技艺已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吐蕃国早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后来长久分裂割据的地方,早已归于大一统的国家。如今,现代性激荡,这一传统中的宗教色彩已然淡化。除民间传统的射箭比赛之外,还有县人民政府举办的国际性射箭比赛,现已成为发展文旅事业的重要力量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