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篷吉普车恰似一只甲壳虫,在陕北山沟里蜿蜒崎岖的210国道上颠簸前行。1987年的秋日,我与领导搭乘单位的车辆前往西安出差。从绥德到西安6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足足走了两天。
那是我首次邂逅西安。记忆中的古城,北郊疏落地矗立着几栋楼房;尚未望见城墙,车子便一头扎进了城里;南门外不出二三里,满眼尽是茂密的庄稼地;大雁塔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伫立在土台子上,守望着四周一望无际的玉米和高粱地。
随着往来次数的增多,我对西安的认知也逐步加深。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出差、开会、培训,我时常来到西安,尽管每次都只是匆匆一瞥。最令我难忘的是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培训的那一个月,每个周日,我都会和学员们兴致盎然地探寻这座古城的独特韵味:登临明城墙、钟鼓楼、大雁塔,游览华清池,观赏兵马俑;品尝子午路张记肉夹馍,东大街老孙家羊肉泡馍,还有遍布街巷的汉中热米皮……西安的味道,就这样一点点融入我的生命。
挂职省教育厅的契机,让我得以近距离触摸西安的脉动。新世纪的西安,恰似青春少年般蓬勃生长。曾经坍塌的城墙豁口早已修缮完好,但城市的发展却突破了古老城墙的禁锢。北郊和南门外的庄稼地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双向六车道的二环线贯通全城;三环大道建设正如火如荼;大雁塔周边的玉米地,不知何时化作了绚丽的音乐喷泉广场和大唐芙蓉园;长安区域、秦岭北麓,一座崭新的大学城正在崛起……我多么想永远留在这座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城市。尽管最终因编制问题未能如愿,但西安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上。
命运向来眷顾有缘人。2006年底,就在我挂职即将期满之际,幸运之神再次叩响了我的门扉。省政府另一个部门急需一名既懂教育又有人事管理经验的干部,我恰好符合条件。看来,我与西安的缘分早已命中注定。办妥工作关系和户口后,我很快通过贷款的方式在西安购置了房产。尽管房子不大,却让我第一次在这座城市有了踏实落脚的感觉。
从 2007年起,我的生命轨迹便与西安的发展紧紧交织在一起。最初两年,我每天搭乘公交车上下班。待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们家也拥有了第一辆小轿车。开着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亲眼见证着西安日新月异的变迁:三环全线通车,绕城高速贯通南北,一条条断头路变成宽阔的柏油马路,一个个破旧的城中村蜕变为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曲江池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先后建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我的家也搬到了新修建的省直机关家属小区,生活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愈发美好。
最让我感慨万千的是近10年的巨变。西安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座城市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西咸新区一体化”稳步推进,“米”字形高铁网以北客站为枢纽纵横延展,国际港务区在浐灞生态区迅速崛起。
古城的每个角落都在焕发着新的生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新城奇迹般地涌现,一家家高科技企业落地生根。南北新城被绿色生态带环绕,东西走廊分布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以大雁塔为中心的曲江国家文化产业园示范区,不仅拥有全球最宽的水幕电影和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还建成了盛唐文化主题街——大唐不夜城。这里已然成为中外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我的家也搬到了大唐芙蓉园北岸的高楼上。白天坐在阳台上,能够聆听雁塔晨钟,观赏曲江流饮;夜晚则可以欣赏大唐芙蓉园的璀璨灯火,感受曲江新区的流光溢彩。最近两年,高架桥和地铁都修到了家门口。以前聚会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出发,如今只需二三十分钟;以前人们挤公交争抢座位,如今坐地铁主动让座;以前斑马线上人车争道,如今车辆总会礼让行人……
中秋节前,有朋友在电话里打趣道:“老兄住在西安就把家乡忘了?如今动车4个多小时就能到,也不回来看看?”是啊,掐指一算,我在西安已经生活了这么多年,却越发依恋这片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土地。从最初的颠簸两天才能抵达,到如今动车4小时直达,从匆匆过客到安家落户,我见证了西安的变迁,西安也陪伴了我的成长。这座城,早已不只是我生活的场所,更是我灵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