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秦音之魂:板胡在秦腔唱腔中的核心地位
○ 韩文帅
  在黄土高原的广袤天地间,一声苍凉悲壮的秦腔撕裂长空,直抵人心。那声音中,有金戈铁马的肃杀,有生离死别的哀恸,有田间地头的欢愉,更有西北人民千百年来积淀的豪迈与坚韧。而在这震撼人心的声音背后,总有一道如泣如诉、穿云裂石的音线贯穿始终——那就是板胡的声音。秦腔板胡,这件看似简单的乐器,实则是秦腔艺术的灵魂所在,是西北大地上最为动人的声音密码。
  秦腔素以高亢激越、悲壮沉雄著称,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离不开板胡的烘托与强化。当演员在台上唱到悲切处,板胡以凄厉的滑音、如泣如诉的长弓相随;当剧情发展到激昂时,板胡又以密集的快弓、高亢的音调推波助澜。板胡手不仅是在伴奏,更是在用琴弦与演员一同“演唱”,甚至可以说,板胡延伸了演员的嗓音,扩大了演员的情感表达范围。那些单靠人声难以完全传达的内心深处的细微颤动,通过板胡的演绎变得可触可感,直击观众心灵。这种人声与器乐的高度融合,构成秦腔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也使板胡成为秦腔音乐情感表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秦腔表演中,板胡不仅是伴奏乐器,更是整个乐队的指挥核心。板胡手通过弓法、指法的变化,控制着音乐的节奏快慢、声调高低和情绪起伏,引导着锣鼓、梆子等其他乐器协同演奏。尤其是在板式变化丰富的秦腔中,各种板式的转换都需要板胡来引领过渡,以确保音乐进行的连贯性与完整性。这种核心地位使得优秀的板胡手被称为“戏袋子”,他们不仅要精通演奏技巧,更要深刻理解戏剧内容,能够预判演员的表演需求,及时作出反应。可以说,没有板胡的统领,秦腔音乐就会失去骨架,变得散乱无章。
  从历史维度审视,板胡与秦腔的结缘并非偶然,而是西北地域文化孕育的必然结果。板胡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过西北人民的改造创新,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高音板胡。它的音色高亢明亮,极具穿透力,恰与西北人豪爽耿直的性格相契合,而擅长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感变化,又与秦腔戏剧丰富的情节内容相得益彰。这种乐器与戏曲形式的完美结合,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合与沉淀,已经成为秦腔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秦腔区别于其他戏曲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板胡在秦腔中的重要性在当代面临着被弱化的趋势。有些演出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和“交响化”,不断扩充乐队编制,增加西洋乐器,使原本处于核心地位的板胡被淹没在庞大的音响洪流中。有些年轻演员忽视了与板胡的默契配合。这无形中削弱了板胡的艺术功能,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腔独特韵味的流失。保护板胡在秦腔中的传统地位,不仅是对一件乐器的尊重,更是对秦腔本体艺术特征的坚守。
  真正理解秦腔艺术,必须从理解板胡开始。当我们聆听秦腔时,不妨听一听板胡音律,感受它如何为唱腔铺陈情感底色,如何推动音乐叙事发展,如何与演员的嗓音交织成美妙的音乐织体。只有认识到板胡在秦腔中的灵魂地位,我们才能完全领会这门古老艺术的精髓所在。
  秦腔板胡,一把简单的弓弦乐器,承载的是西北文化的深厚底蕴,连接的是古今情感的共鸣通道。它不仅是秦腔音乐的支柱,更是这门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象征。在板胡的琴弦振动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音乐,更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表达。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板胡艺术,就是守护秦腔的根本,就是让这门艺术在未来继续绽放光彩的重要保障。当板胡声起,秦腔便有了魂,西北大地便有了最为深情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