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大河源》(连载53)
○ 阿来
  目前,这里广泛种植的是从外国引种,又不断在本地优化的油菜三大类型中的甘蓝型油菜。是由芸薹与甘蓝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的复合种。欧洲是它的起源地,在中国,又称欧洲大油菜、洋油菜、番油菜。因其叶形和株型与甘蓝酷似,故名。三种油用油菜中的另外两种是白菜型和芥菜型。三种类型中,甘蓝型籽粒产量最高。
  盆地尽头,一座山在面前陡起,公路盘旋而上。很快,地貌就是高山草甸了。有牛在草间和灌丛中出没,颈下的铃铎不时发出叮当声响。很多灌丛是金露梅,和山下的油菜一样开着金黄的花朵。山下盆地,黄色光焰浮动,如雾如烟。大通河水,分成许多渠道,穿过盆地,又重新汇聚。我上山,它绕山而行。在山的那一边,在大通县,我们会重新相见,我会再次行走在它的宽阔河岸。
  山口处,再次停车。我看见高原上最美丽的一种花。
  罂粟科的绿绒蒿。上世纪初,进入青藏高原的植物猎人,英国人威尔逊,就声称,这就是他的“植物情侣”。
  绿绒蒿,有红色花、黄色花和蓝色花,但蓝色是主打。眼前是十数种蓝花绿绒蒿中的一种,叫五脉绿绒蒿。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叶全部基生,莲座状,叶片倒卵形至披针形。其鲜明特征,就是每枚叶片上都有5条鲜明纵脉。一朵朵薄绸质的蓝色花单生于花葶上。为了保护娇弱的花蕊,不让紫外线直接照射,不让寒风直接吹拂,花瓣自然下垂。一丛有五六朵至七八朵。我要俯下身子,才能看见被花瓣罩住的花蕊。看见紫色的丝状雄蕊各顶着一团淡黄色的花药。雌蕊深藏其中,一颗卵珠,顶部开出对称的几道裂缝。有一只彩色的熊蜂在其中采蜜,同时也在帮助传粉。
  植物志上说,五脉绿绒蒿生长于海拔2300~4600米的阴坡灌丛中,或高山草地。《中华藏本草》说:“七月采花,阴干。”“清热利尿,治赤巴病、肝热、肺热、咽喉灼痛、淋病。”
  解释一下什么是赤巴。这个词是藏语对音,译成汉语是火或胆。藏医认为,其功能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功能使食物消化。让人知饥渴、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根据部位与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主消化的赤巴,主变色的赤巴,主润肤色的赤巴,主胆的赤巴,主意识思维的赤巴。
   7.大通河前大通
  下山,入大通县境,又见穿行于谷地的大通河了。
  河继续东行,但更偏向于东南。
  前面已说过大通河。再说一遍。
  大通河,黄河支流湟水的最大支流,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古称浩亹,后简化为浩门,宋代在河畔筑大通城后方用今名。以长度与流量论,大通河实为湟水正源。发源于海西州天峻县祁连山脉东段的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向东流经祁连、门源盆地及甘肃的连城、窑街,穿流于“走廊南山—冷龙岭”和“大通山—达坂山”两大山岭之间,于甘肃民和县的享堂入湟水。流域面积15000多平方公里,总长500多公里。从源头到汇入湟水处,自然落差3058米(一说落差2793米),河道平均比降5.5译,水能理论蕴藏量60万千瓦。如今沿河行,不时见到梯级开发的水电站。
  随着识见日开,到民国年间所编地方志已更具科学观念,论当地之地理,就开宗明义,论究地理与人类生存之关系:
  “人为万物之灵,所以赖其生产,赖其长养者,于地正自不一。试观疆域环绕之中,以山林为之屏蔽,以川原为之聚处,且列之以田土之利,沃之以水田之泽。”
  水文的总形势:“大通之水,亦分二条,南曰拨科,北曰浩亹。”
  拨科河:“拨科之水,发源于青海边塞,自西而东,绕县城北,注黑林、东峡是为三川。折而南流,出西宁之北川,而注于湟。”
  论大通水,先是总说:“浩亹之水,发源祁连之南,出绕青海,亦自西而东,经北大通城,又东历雾山,北穿仙密峡,过天堂寺,趋平番之连城,南折而西出碾伯之享堂,亦注于湟。”
  再细勘其发源后如何汇聚众水:“浩亹,即大通河。……其始名乌兰木伦河。……挟诸小水。”
  小水众多。
  这些小水,从上游往下看,是众多支流。如果摊开地图,把黄河看成一株参天大树,下游是粗大的干,到中游,有渭水等大的分枝,越往上游,特别上到了青海省境内,上到高原,便是这大树的分枝众多的葳蕤树冠。所以,我要不厌其烦,把这些小河抄列于此。
  汇流一:“卧牛河,去县城西北三百六十里,发源于八宝山,南流注大通河。”
  汇流二:“沙金河,去县城西北二百八十里,其水发源西雪山,由口门子西绕永安城,入大通河。”
  汇流三:“老虎沟,去县城北一百二十里,居北大通城西南,水流入大通河。”
  汇流四:“瓜喇沟,去县城北一百里,居北大通城西南,流入大通河。”
  汇流五:“小沙沟,去县城北一百二十里,居北大通城北,南流入大通河。”
  汇流六:“大沙沟,去县城北一百二十里,居北大通城北,入大通河。”
  汇流七:“马莲沟,去县城北一百二十里,居大寒山北,入大通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