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7日
《大河源》 (连载50)
○ 阿来
  那时,他们也是在这样的灰色天空下,在冷飕飕的风中歌唱的吗?
  时间的长河中,作为一个强大族群的匈奴人已经走远。
  山上有堡城遗迹,朋友介绍说,这是吐蕃人当年扼守山口险要的据点。
  城中的堡垒已经没有了,但城址还斜挂在陡峭的山坡上,有四方围墙的印迹,和城中一些人工建筑的痕迹。进城中,拾到手中,是曾经在堡垒墙上的石头,和粘连这些石头的坚硬泥块。
  往北边下去一段,遇到一个佛龛,石头上刻有佛菩萨像。石头被沾了酥油的手抚摸得光滑油亮。旁有藏文题记,朋友说,其中说到了刻像的时间,确实是在吐蕃人统治河湟和河西走廊的时代。那么,这龛像也成为那座吐蕃旧城的一个旁证。
  吐蕃之后,西夏人来过。
  蒙古大军不止一次来过。
  冷雨飘飘洒洒,迫使我早点离开。
  转身下山,到了峨博镇上,雨停了。
  峨博镇是227国道与S304的交汇点,昨夜读县志,知道了镇旁有一处元代军城,扼守青海和河间的要冲。饿了,冷面饼夹了牛肉,边嚼边去看峨博古城。古城斜踞在俯视下方道路的坡上,厚实的土夯墙突出地面。墙头上,风吹拂着密集的针茅。县志上有数据,说这梯形的,下宽上窄的城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00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有东、北、南三门,门宽 11米。门均有瓮城。瓮城宽5米,长8米,呈圆弧状马蹄形。
  土城墙外还有点将台、烽燧台,其上覆满青草,但轮廓仍依稀可辨。
  更老的地方志,《西宁府志》中记载:“其在卫治(西宁)西北、永安城西140里,元时筑,今遗亘尚存。”
  峨博,通常写作鄂博,蒙古语。指的是草原上人工堆起高石堆。有祭坛的性质。就是人们在青藏高原常见的玛尼堆。
  在青海行走,常常遇到来自多种语言的地名。比如,祁连是匈奴语。蒙古族人和藏族人,信奉共同的宗教,两族的人对鄂博特别崇拜,凡是经过的人,都要围着石堆转上几圈,念诵经咒祈求平安,同时会把路上拾来的石头堆在鄂博上,年深日久,石堆的体积便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石堆中,还有许多石头刻了经文,或佛菩萨像。
  看了古城,没有再回镇上。而是去了镇外草原上,一处牧民的帐房。
  喝茶休息,聊天的时候,天放睛了。见主人在草滩上套了一只肥羊回来,又在准备刀具,看来是要宰了这只羊作待客的盘中餐。我想吃鲜嫩的手抓羊肉,却不想看一只羊如何鲜血喷涌,如何失去生命,又如何皮肉分离,便带了相机起身离开。
  峨博镇和祁连山峰之间,有一片宽阔洼地。洼地中有几座小山。我便去往那里。
  我对主人说,我出去看看花。
  我确实是去看花。
  洼地有些潮湿,有些地方,脚步下去,草皮下会咕咕冒出水来。湿地里的马先蒿和灯芯草见得多了,直接越过。不一会儿,绕到了几座小山中最高的那一座跟前。开始爬坡。海拔不算高,3500米上下,腕表显示血氧还饱和:98。呼吸也平稳,就是阳光强烈,我向上攀爬。惊到了草丛下做窝的云雀。它们像被弹射出去一样,一飞冲天。
  遇到了第一种认识又不认识的花:刺叶点地梅。
  认识,是见过标本,或者图片。不认识,是没有亲眼在自然环境中见过它原生的样貌和生动的姿态。
  点地梅是报春花科下的一个属。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在中国有六十多个种。这一属共同的特征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叶全部基生或旋叠状排列于枝上。花细小,白色或红色;萼5裂;花冠高脚碟状或近轮状,管短于萼,裂片5,喉部有环纹或有褶;雄蕊5,内藏;子房球形,花柱短;蒴果卵状或球形,5裂。在野外,我见过七八种了,这一回又增加一种。
  我看见它们了。
  一株、两株、许多株,四散在坡上草间。和别种点地梅相比,是它的木质粗根。山坡上有些横斜的隐约小径,家养的牲畜和野生动物踩踏出来的。每一条小径内侧,都有道泥土裸露的矮坎,这种点地梅便把粗壮坚韧的根深扎进这些看起来很是干燥坚硬的土中,把展开的莲座状叶片铺成一个圆圈。圆圈的中央,抽出几枝挺拔花葶。花葶在点地梅中算最高的,高到15—25厘米。同属中能和它比高的,可能只有景天点地梅了。花葶上布满白毛,看上去毛茸茸的,用手摸却有些扎人。葶的顶端,花开了,一朵伞形花序的花开了。一个花序是十几朵簇聚的小花。每朵粉红色的小花,直径才8—10毫米,长得却精致完全。五片花瓣围绕四周,中央生殖系统红色变深,一个小小开口的深喉,把雄蕊与雌蕊深藏。看样子像不需要招蜂引蝶来传粉一样。其实,它们是需要的。但那小小的深喉开口,只需一种或两三种口器细长的蝶或蛾子去探囊取蜜,作为帮它传粉的奖赏。我等了一阵,想看有没有某种蝶或蛾子飞临,却没有等到。
  再往上,遇到了卷鞘鸢尾。
  这是我见过的最矮的鸢尾,也是最孤独的。每棵植株叶子都贴地,只举着一朵黄花。其他的鸢尾可不是这样,它们成丛成片,花葶高举,相当招摇。
  为了仔细观察,我伏身在山坡上。看到植株基部有大量老叶鞘的残留纤维,蓬乱的毛发一样,向外反卷,这么做,可能起到保湿和保暖作用。可能是海拔高,也可能因为坡地干旱,其根状茎木质,短而粗壮。想看看根,刨开一些干土,见根还在往深处扎,在横着生,怕伤着了它,又把土掩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