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的风,总带着沙柳的清冽与荞麦花的甜香,掠过白于山的褶皱,漫过波浪谷的霞光。剪纸的红线裁开晨曦,说书的三弦弹落晚霞,跑驴的铃铛摇醒了沟壑里的岁月,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数不尽的文化瑰宝。这里孕育了64项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22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如同散落的星辰,点亮了非遗传承的夜空。从细如发丝的剪纸艺术到巧夺天工的柳编技艺,这些“活态的历史”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传承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
“说书唱曲儿把靖边夸,听着就觉得咱家乡亲!”在“清爽榆林·阜美靖边”提振消费季的陕北说书专场,观众的感慨道出了非遗与百姓生活的深厚联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雨宁手持三弦、脚踏梆子,用醇厚的陕北方言演绎着量身定制的书目。他时而抑扬顿挫讲述靖边“煤气油岩”的资源禀赋,时而轻快活泼描摹剁荞面的烟火气息,让听众在弦音鼓点中读懂这片土地的富饶与活力。这场融合地方特色的表演,正是靖边非遗“接地气、连民心”的生动写照——既守住了传统艺术的韵味,又融入了贴近生活的时代内容。
盛夏的靖边县政府综合文化广场,一场非遗专场演出将这份传承推向高潮。《霸王鞭》的刚劲舞姿拉开序幕,陕北民歌《赶牲灵》的嘹亮曲调回荡夜空,靖边说书《乐三边》道出乡土情怀,跑驴《骑上毛驴逛靖边》以夸张的姿态逗得观众捧腹。从古典舞《妙音反弹》的雅致,到器乐合奏《刀剑如梦》的悠扬,12个节目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千余名观众在欢笑与赞叹中,触摸到非遗的温度与力量。
老手艺里的新密码
在靖边的非遗图谱中,剪纸、柳编、跑驴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这些老手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
“靖边剪纸细如毛发,线条刚健流畅,颜色讲究互补对比。”在宁条梁镇的非遗工坊,代表性传承人华月秀正专注于巨幅剪纸《丝绸之路》的创作。这幅宽1米、长13.99米的作品,从构想到画图已耗时两年,预计还需两年才能完成。从早年的窗花习俗到如今的艺术创作,靖边剪纸在华月秀等传承人的带领下完成了华丽转身。《惠中权传》《水浒一百单八将》等巨作被国内外友人收藏,而普通市民也能在非遗活动中拿起剪刀,体验“纸上生花”的乐趣。正如体验剪纸的李女士所说:“自己动手做出来,才懂这门手艺的神奇。”
走进西园则村柳编展示厅,簸箕、花篮、沙发、坐垫等制品琳琅满目。“沙柳材质柔软,是柳编的绝好材料。”市级传承人闫小红拿起一只精巧的首饰盒介绍道。靖边柳编历史可追溯千年,如今通过“支部+集体合作社+群众”的模式焕发新生。当地引进山东杞柳,召集老艺人带徒传艺,发展订单式产业,让柳条在指尖编织出致富路。这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既保留了“经久耐用、编制精密”的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设计,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
“靖边跑驴”的舞台上,表演者以夸张的姿态、滑稽的嬉逗引发现场阵阵欢笑。这项国家级非遗在清代已盛行,关于其起源有“张果老倒骑毛驴”的传说,也有“跑竹马”改编的记载。如今,“夫妻探亲”“回娘家”等贴近生活的表演内容,让这门艺术始终与百姓共情。表演者祁红梅说:“跑驴的‘驴形’‘驴态’‘驴神’都来自生活,越真实越能打动观众。”从社火表演到舞台演出,靖边跑驴在即兴发挥中不断创新,将生活的真情与艺术的情趣完美融合。
非遗与时代碰撞的火花 当玻璃窗取代了糊纸窗,当现代生活节奏改变了传统习俗,靖边非遗正以“破圈”的姿态寻找与时代的连接点。“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恰是靖边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
6月14日至15日,县政府综合文化广场变身“非遗秀场”。宣传区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资料与印有剪纸图案的纸杯、手提袋一同发放,让法律知识随实用物件走进千家万户;互动区中,市民亲身体验靖边跑驴的乐趣,在婚俗展演中感受传统礼仪的庄重;展示区的“非遗集市”更是热闹非凡:说书艺人说唱古韵新风,陕北民歌响彻广场,柳编、泥塑、皮影等手艺邀请市民上手体验,剁荞面、老八碗、陕北米酒等美食让大家大饱口福。
“以前在电视上看跑驴,今天自己体验才知其中妙趣。”参与互动的市民刘女士道出了活动的深意。这场集展示、体验、售卖于一体的盛会,打破了非遗与大众的隔阂。正如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昊所说:“我们要让老手艺既‘看得见、摸得着’,又‘带得走、传得开’。”据统计,千余名市民参与其中,不少人带着剪纸作品、柳编物件满载而归,让非遗从舞台走进生活。
“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的融合之路,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乔沟湾老婆风干剁荞面继承祖传手艺,通过“粗粮细做”成为靖边一绝,获评“陕北名小吃”;柳编产业依托乡村旅游,让游客在体验编织中了解传统文化;剪纸作品开发成文创产品,成为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这些探索证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创造经济价值的“活态资源”。
守护文化根脉的靖边实践 “剪纸是我从小的爱好,现在我在教一些对剪纸有兴趣的妇女,让她们既能顾家又能增收。”华月秀的话道出了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靖边县通过建立完整的传承人名录,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让技艺在师徒相授中代代相传。目前,全县已有222名各级传承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学校课堂、展演舞台,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
将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是靖边的创新之举。当地整合文化、教育资源,在中小学开设剪纸、民歌等兴趣课,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孩子们学剪纸时特别专注,这是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位美术老师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非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搭建展示交流平台,让靖边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近年来,靖边剪纸、跑驴等项目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非遗展演,华月秀的作品《白于山》在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中斩获时尚创新奖,让外界看到了靖边非遗的创造力。“走出去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靖边有这么多好东西。”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斌娴说,通过各类展会、活动,靖边非遗正从地方特色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从陕北说书的弦音到靖边腰鼓的豪情,从剪纸的纤巧到柳编的质朴,靖边非遗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这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不仅记录着过去,更指引着未来——当老手艺遇见新生活,当传统与现代碰撞,靖边非遗正以独特的魅力,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正如回荡在高原上的信天游,古老而年轻,悠远而鲜活。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白凌燕
(本版图片由白凌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