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人物
钢琴诗人叶辉明:弹奏中美文化交流的华美乐章
○ 陈佳茵
  当琴声响起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台上的叶辉明轻抚琴键,一段《平湖秋月》的旋律缓缓流淌,台下的美国观众闭上双眼,沉浸在那份来自东方的宁静与诗意中。这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 音乐的核心不仅是表达,更是沟通。”叶辉明的话语中透着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作为一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钢琴家,他深知技术只是基础,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音乐所承载的情感温度。这种深层的艺术连接,正是他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境界。
  叶辉明的音乐之路始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那里奠定了他扎实的音乐根基,也让他坚定了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然而,真正让他拓宽视野、构建“跨文化艺术身份”的,是在伊斯曼音乐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雅各布音乐学院的深造经历。
  在美国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美国本土音乐的养分。巴伯、科普兰、格什温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深入了解美国钢琴作品中的多样化元素,也促使他思考如何将中国音乐语言与西方演奏体系有机融合。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音乐视野,更重要的是,让他学会了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 民族性是一种根,是文化身份、审美品位的基础;而普遍性则是桥梁,是我们理解他人、与世界对话的前提。”作为博士研究生,叶辉明对这个话题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常常以《平湖秋月》为例:这首充满江南韵味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美国听众,并非因为他们了解江南文化,而是因为音乐中的“宁静”“ 乡愁”“诗意”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这种“用普遍语言呈现民族精神”的方法,正是他一直在探索的艺术道路。
  走进叶辉明的音乐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经常在曲目编排中打破东西方、古今风格的边界。张朝的《努玛阿美》与巴伯的《漫游集》可能会出现在同一场演出中,这样的搭配绝非随意之举。“ 我希望每场音乐会都像一次‘文化对话’。”他解释道,“曲目的排列是有逻辑的,意在引导观众从听觉出发,思考身份、情感,甚至社会经验的异同。”这种“跨语境的共振”,让每一场演出都成了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
  除了演奏,叶辉明还频繁担任各大钢琴比赛的评委,参与教育项目。2024年,他参与了温哥华国际钢琴比赛、星海杯等评审活动,这些经历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看到许多年轻人对音乐的热情和表达方式,让我意识到:艺术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种不断学习和更新的过程。”在印第安纳大学的教学工作也让他更清楚如何从理论、历史出发,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谈及未来规划,叶辉明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计划推出一个“中美音乐对话”系列项目,包括音乐会、公开讲座、大师班,选址芝加哥、西雅图等文化多元的城市。“ 我要让中国及美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被更多观众听到。”同时,在中国,他也计划继续诠释和介绍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结合欧美作曲家的曲目,展现古典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
  读博之后,叶辉明养成了深度阅读的习惯。大量的音乐评论、分析研究以及哲学、社会学学术文章,极大地拓展了他的知识面,增强了他的思辨能力。“只有通过尽可能了解各种音乐家、评论家和理论家的观点,我才能有理有据地诠释出心中最佳的音乐版本。这样,我的音乐才真正有了根基。 ”
  当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音乐使命时,叶辉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让钢琴成为连接情感、文化与时代的桥梁,在东西方之间弹出‘彼此听得懂的语言’。 ”
  这句话,或许就是对叶辉明艺术人生最好的诠释。他的琴声,不只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姿态的呈现。他是演奏者,更是讲述者。在他的琴键下,世界仿佛能听见彼此,文化的边界在音乐中融合,人类的情感在旋律中共鸣。在这个日益需要相互理解的时代,叶辉明用他的钢琴告诉我们:音乐,永远是最美好的世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