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3日
终南神话的内涵阐释与当代价值
○ 麻元彬 肖遥
董婧怡 《刘海戏金蟾》 47cm×47cm 纸本设色 2024年

董婧怡 《河西记忆》 32cm×66.5cm 纸本设色 2024年


  陕西终南山作为中华文化的圣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人文资源,使得悠久绵长的周、秦、汉、唐物质文化积淀与儒、释、道及其他多元思想在此孕育与交融,这为终南神话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与思想条件。
  终南神话是伴随着终南山地域人民生产生活而逐步显现的文化约定,也是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交流共融的产物,通过融入终南山独特的山川风物、历史沿革等而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渗透在这一方人民的文化、习俗、观念之中,凝结着他们的精神情感与信念追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终南神话并非仅仅是传说,这其中的一些神话人物是历史上真实生活在终南山这片土地上的人,在经过祖祖辈辈幻想性的加工与改造后得到重新诠释,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转变为承载着多重意义的象征性形象而得以广泛流传。
  自唐代以来就被人们所熟知驱鬼除邪的钟馗,据载就是长安终南山人,今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仍存有“钟馗故里”庙。宋代《事物纪源》有“钟馗者,终南进士也”的记载,卢毓嵩在《清嘉录》中也写道:“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至今在西安市鄠邑区还保留有“跳钟馗”“舞钟馗”等民俗仪式,钟馗怒目圆睁、凶猛可畏的奇异相貌深入人心,从而成为当地人民独有的民俗意象,蕴含着他们对辟邪、驱魔的期待与对和平、安定的憧憬。
  财神信仰作为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影响极为深远,而被尊为“华夏第一正财神”的赵公明,其信仰同样源于终南山。《周至县古迹》记载:“赵公明墓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赵大村。清乾隆十二年,知县曾修葺赵公明墓,筑围城保护财神庙。”赵公明除了掌管人间财源的身份深入人心,在明清之前更是具有惩恶扬善、除瘟剪疟的神职。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对财富渴望这一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对平安、财富的崇拜逐渐成为民间神话故事中信仰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南神话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其丰厚的宗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与儒、释、道等思想内在的连贯性与共通性。相传道教教主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后与尹喜行至今陕西周至境内楼观台布道说法。历史上先后曾有60多位帝王到楼观台拜谒,楼观台遂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至今依旧流传着关于“老君炼丹炉”“上善池”“化女泉”的神话故事。
  唐会昌年间,有新罗人金可记留学长安,隐居终南山子午峪中潜心修道,相传后来遇到汉钟离传授其升仙之术。现长安区博物馆内藏有“新罗金可记摩崖碑”,详细记载了金可记曾回国三年,将长生之道传于韩国人。正因如此,每年都有韩国人络绎不绝地到金仙观寻根问祖。金末道士王重阳中举后不忍家国沦亡,遂愤然辞职,曾在终南山下自挖墓穴隐居修道,后归葬于今鄠邑区祖庵镇,其弟子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等遂在此修建“重阳宫”,“重阳宫”自此被尊奉为道教全真派祖庭,其弟子丘处机也因“一言止杀”之功使全真派臻于鼎盛,影响绵延至今。而关于王重阳在甘河镇遇仙桥受汉钟离与吕洞宾传授道法以及在“活死人墓”(原址现存于鄠邑区祖庵镇成道宫中)中修道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
  终南山独特优越的地理环境也为佛教文化提供了发展与滋生的沃土。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城市,长安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南北朝时期,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终南山草堂寺译出以《金刚经》为首的大量佛教经典;唐代玄奘在终南山翠微宫翻译出《心经》,这些典籍都对后世佛教信仰体系的建设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弘扬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六个宗派的祖庭均在终南山。如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除了佛教宗派祖庭的林立,终南山佛教文化遗产更是不胜枚举。今蓝田县悟真寺水陆庵的彩塑是古代彩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现存最完整的宋元版大藏经之一《碛砂藏》于民国十二年被康有为在卧龙寺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图书馆),更是极为罕见的稀世珍宝。与此同时,大量保存完好的石窟、碑、匾、石刻、绘画、书法、典籍等以及如玄奘灵塔、鸠摩罗什塔、善导塔及灵骨舍利等著名遗存遍布终南山各大名刹,如此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在国内极为罕见。
  终南山令人瞩目的宗教文化,也造就了极为兴盛的民间信仰,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在汉代就已出现,在西安市斗门地区,依旧保存有牛郎织女的汉代石刻,班固《西都赋》中载:“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而关于牛郎织女“尿床”“治病救人”等神话传说也仍在民众间口口相传。每年正月初七和七夕,百姓们都要在石爷庙和石婆庙举行盛大的庙会纪念活动。
  “药王”信仰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产,终南山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独树一帜,源远流长。“药王”信仰遍布陕西各地,多座主祀药王的庙宇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农历“二月初二”,祭祀药王的“药王出巡”、制作“老虎花馍”等民俗文化活动至今依旧在终南山下各村落间传承,是千百年来“药王”信仰延续下来的主要方式,寄托人民祈求祛病延年、阖家平康的真切愿望。
  终南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民众生活需求紧密相连,是民众之间共同形成的独特文化意识,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文化思想,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朴素认识是其核心观念。随着文化的普及以及现代传播媒介与语境变化的冲击,一些地区的原始信仰逐渐式微,而神话也因此随之消失。这需要我们加大对终南神话的挖掘与保护力度,思考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终南神话应该如何被重新定义。
  终南神话承载着古人丰富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与忠孝节义等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与伦理观念紧密相连,并且内容多元,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等关系中应秉承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在当代语境下,终南神话故事需从现代转化的角度去诠释,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张力,在表达方式和叙事内容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大力挖掘“钟馗”所具备的驱魔、祈求和平、伸张正义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财神”惩恶扬善的神职也能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其体现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乐善好施”等精神更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与思考“神话”的概念与界定。这一方面有助于对“钟馗”等终南神话人物信仰作全新阐释,加深人民对其信仰的进一步认同;另一方面终南神话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和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重要文化内涵。通过对终南神话的重构,使神话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不断与新时代因素相融合,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在实现终南神话创造性转化的同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
  终南神话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丰富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大背景下,终南神话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优势,为文学、戏剧、艺术、影视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近年来《黑神话:悟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游戏、影视作品皆通过对经典形象的重构与现代性叙事,使其在同类型的影视、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2025年春节档贺岁片《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屡破纪录,其亦是在尊重传统与技术赋能间寻找到了平衡,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为经典神话人物的现代化转型与时代化表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和案例。
  因此,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与终南神话的创新性融合,可以使古老的终南神话从神圣叙事向理性化、全球化的现代语境转变中再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神话故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旅游发展中同样是独特珍贵的资源。目前,单一的传统旅游景点已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丰富旅游资源的艺术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是提升景区吸引力的关键。而具有鲜明时代精神与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愈发受到旅客的关注。终南神话的发生与终南山地理景观、风物民俗、文化遗存遗迹等紧密相连,是神话故事产生的背景与舞台,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位于西安市万寿八仙宫的“长安酒肆”、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重阳成道宫的“活死人墓”、宝鸡市扶风县的“封神台”,这些标志性历史遗迹都可以在“文旅融合”的助推下获得全新阐释。随着陕西文旅强省建设和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推进,陕西众多的旅游景区可以对历史文化遗迹中的神话资源进行发掘与重构,让终南神话为陕西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独特的“终南”标识。
  结语
  终南神话故事根植于终南山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土壤,彰显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当代视野下,终南神话的存在与传承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其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内核,又具有与当下文明相呼应的价值观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着眼于国家“双创”传统文化的战略意识,终南神话亟需构建当代传播范式,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和创新性表达方式的重新定义和诠释,提升其价值感召力与文化阐释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范例与理论参考,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符号、中国特点的内容意义与传播机制。

  参考文献:
  [1]齐长民.神秀终南——秦岭北麓72峪撷胜[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2]杨辉.终南有仙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高从宜,王小宁.终南幽静——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
  [4]比尔·波特.空谷幽兰[M].明洁,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
  (作者麻元彬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肖遥系西安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本文为2024年度陕西省秦岭(终南)文化重大研究项目《终南神话资源的重构与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HZ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