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华山问道(3)
○ 墨耘
  另一条经典线路是反向的,即坐索道从北峰上,西峰下,但对于非专业爬山者而言,攀爬过多,对身体影响较大,所以选择此线路的相对少一些。
  “自古华山一条路”不仅是地理描述,更是华山作为一整块奇险岩体的深刻阐释。华山窄窄的古道,不仅是通向峰顶的路径,而且是一条承载着无数前人血汗的精神之路。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器械,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供后人登临绝顶的路,何等壮烈艰难!这是承托生命的力量。
  华山的绝壁之路,如长空栈道、鹞子翻身,每一步都需直面恐惧、超越自我。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深渊,头顶是苍穹,恐惧与震撼交织。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极致环境下,人反而能放下世俗的纷扰,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宁静。古人刻于千尺幢的对联“无恶道宽阔,向善心自稳”,道出心性与险途的辩证关系:心怀善念者,再险的路亦如坦途。韩愈苍龙岭投书、沉香劈山救母等传说均依托于“无路可退”的险境,强化了华山与“绝境逢生”的关联。明代画家王履52岁时拖着病躯登顶,在苍龙岭上“胆掉腿颤”,却因“不见神奇不罢休”的执念完成蜕变,最终悟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艺术真谛。此次登山有位同伴简单的一句“远看华山,不是真山,而是画山”,是对王履感悟的另一种直观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