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青绿为骨 心象为魂 ——青年画家窦绪涛的山水世界
○ 常格
窦绪涛 《大秦山脉》 纸本水墨 248cm×129cm 2024年

窦绪涛 《秋山幽居》 纸本水墨 138cm×69cm 2020年

窦绪涛 《塞上瑞雪》 纸本设色 138cm×69cm 2024年

窦绪涛 《秋韵》 纸本设色 138cm×68cm 2019年

窦绪涛 《塬上雪》 纸本设色 180cm×97cm 2022年

窦绪涛 《高天厚土》 纸本设色 69cm×180cm 2020年

窦绪涛 《南山碧水长流》 纸本设色 69cm×180cm 2025年

窦绪涛 《太华雄姿》 纸本设色 138cm×69cm 2020年

窦绪涛 《家国瑞雪晴》纸本水墨 248cm×129cm 2025年

窦绪涛 《南山春意》 纸本设色 68cm×138cm 2024年

窦绪涛 《高天厚土》 纸本设色 69cm×180cm 2021年

窦绪涛《高天厚土水长流》纸本设色 180cm×97cm 2021年

  案头的砚台里,宿墨还带着昨夜的清润,窦绪涛执一支兼毫,笔尖蘸取石绿的刹那,仿佛与千年前勾勒《千里江山图》的少年王希孟完成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位从西安美术学院走出的青年画家,以青绿山水为舟,在传统笔墨的长河里摆渡,终在自然与心象之间,划出了属于自己的航道。
  绪涛与画笔的缘分,是从童年灶间的炭块开始的。家乡墙外的秦岭余脉,晨雾里会漫出青灰色的轮廓,暮光中又染着赭石色的暖意,这些流动的色彩成了他最初的启蒙。他总蹲在地上,用炭块在青砖上画山的起伏,画云的聚散,母亲喊他吃饭时,指缝里还嵌着洗不净的炭黑。这份近乎执拗的痴迷,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安美术学院,这座扎根于长安文脉的学府,藏着中国绘画最深厚的家底。
  学院生涯,是他与传统对话的深度学习。临摹课上,他对着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揣摩多遍,指尖一次次抚过画册上的斧劈皴,试图触摸那山石里的筋骨。导师李玉田教授常说:“笔墨是皮,气韵是骨,丢了传统的根,画出来的山水就是纸糊的。”这话他记在心里,毕业后他背着画板走遍秦岭山山水水,春看山花漫谷,夏听松涛拍崖,秋赏红叶铺岭,冬观积雪压峰,写生本攒下了厚厚的一沓,每一页都浸着山风与露水。
  但绪涛的画,从不是自然的复刻。在他看来,真正的山水,是“眼中之景”与“心中之象”的碰撞。他画终南山,不会照搬某座峰峦的具体形态,而是将数次登临所见的云气、松姿、石态在脑海里拆解、重组,再用笔墨重新“生长”出来。他笔下的青绿,也绝非简单的石青、石绿叠加:近山的绿,掺了些赭石,透着草木扎根土壤的沉实;远山的青,晕了点藤黄,带着云雾漫过的轻逸;偶尔在山坳处点几笔朱砂,那是他记忆里秋日枫叶烧起来的温度。这种带着主观精神的表达,让他的山水有了“超现实”的意味,既熟悉得像每个人记忆里的故乡山水,又陌生得带着某种理想的光晕。
  如今,四十出头的绪涛仍在探索。他说:“传统是条奔流的河,我不是岸边的看客,是水里的游者,既要顺着水流的方向,也要用自己的力气,划出些浪花来。”或许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自我的坚持,让他的青绿山水,有了独一份的清俊与厚重,如他笔下的山,有扎根大地的沉稳,亦有直上云霄的清朗。
  (作者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书画院秘书长、西安书画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