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2日
蔺雨:从高原走向高峰 需要高质量的文艺批评
石鲁 《华岳苍龙岭》 纸本水墨 94.5cm×70.5cm 1961年

赵望云 《深夜行》 纸本水墨 69cm×46.5cm 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梦游黄山图》 纸本设色 247.2cm×46.7cm 1936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编者按:2024年底,中宣部领导来陕西调研,召开了繁荣文艺创作座谈会,其中作出了关于加强繁荣陕西文艺、陕西文艺要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要将长安画派与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做对比研究,肯定了陕西提出的“新大众文艺”;并且就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强调“开展有价值、有质量的文艺批评”。就此话题,《文化艺术报·国画周刊》对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进行访谈,对于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和当前美术展览、研讨中批评弱化的现象等话题展开探讨,以此呼唤陕西文艺界开展有质量、有见地的批评,以提振陕西文艺的学术力量,为全省文艺繁荣作出贡献。

  文化艺术报:您认为当下为什么要强调开展文艺批评工作?
  蔺雨(以下简称蔺):文艺批评是陕西文艺高质量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陕西各类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掀起再一轮高峰热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文艺经历了许多高光时刻,诸如文学陕军、长安画派、以秦腔为主的戏剧、西部电影、陕北民歌以及灿烂的陕西民间艺术等诸多著名文化品牌,在西部乃至全国形成了一支以“陕军”命名的文艺劲旅,诞生了一大批文艺经典作品,涌现了不同门类的艺术顶尖人才,名家林立,有些已经堪称大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淘洗后,文艺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反映在文艺事业方面,市场需求和坚持艺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矛盾。有些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艺术门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整合各类资源,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繁荣局面。而有些艺术门类则不能与时俱进,显得思想上茫然失措,工作上顾此失彼,情绪上焦虑浮躁,表现在作品上出现失准失向,使迈向高峰的步伐渐缓。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陕西文艺界再度觉醒,提出在新大众文艺背景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整装出发。在这一新的起点上,很多文艺工作者再次意识到文艺批评对于文艺繁荣的重要意义。

  文化艺术报:我们平常的表述中,说“文艺评论”多一些而说“文艺批评”比较少,那么文艺批评与文艺评论是什么关系?开展文艺批评有什么重要作用?
  蔺:文艺理论、文艺评论、文艺批评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属于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文艺理论是阐明文艺本质、特征、创作过程、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以及作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升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呈现出学术性与大众化融合、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并重的发展态势。个人认为,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二者称谓和功能都十分接近。文艺评论一定意义上包含文艺批评。文艺评论在定义作品、推广作品、引导大众方面有较大作用;文艺批评则是侧重于作品的学术价值,从作者创作的底层逻辑出发进行剖析的深度挖掘和观点表达。文艺批评有时候容易被片面地理解为负面的揭短,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健康而有价值的文艺批评尤为重要。
  从功能作用看,首先,文艺批评有矫正作用。文艺批评的矫正作用就是要对文艺作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否符合一贯坚守的文化价值理念等进行深度审视,从而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弘扬社会主旋律,净化文艺生态环境。一方面引导受众更加关注对真善美的弘扬和追求,欣赏富有积极意义的文艺作品;一方面对于一些低级、恶俗的作品进行监督、批判和矫正,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清除污染,净化文艺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健康、积极的文艺氛围;同时还要正视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加以探讨,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鼓励艺术形式的创造性创新性,也要针砭哗众取宠的杂耍性和僵化的教条性。所以,文艺批评家是战士,如果没有抱负和舍得一身剐的勇气和决心,就无法开展文艺批评。
  其次,文艺批评有引领的作用。例如我们文艺界提出的“新大众文艺”,这是对已经发生的文艺现象进行定义和概括,这是作为客体的受众时代变成作为主体的新大众时代的根本改变。以前,受众接受文艺的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只能接受、听取、欣赏,而“新大众”则不一样,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受众不仅听你的、看你的,还要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还要自己出作品。“新大众文艺”时代,受众既是观众又是创作者。这个思想既有对以往事物的总结,也有对当下文艺思潮的引领,这正是文艺批评的贡献。
  第三,文艺批评有历史定位作用。从文艺作品生产、创作的实践看,艺术家对于作品的立意、构思、结构是有一定谋划或基于一定创作经验积累即兴发挥的,因而作品实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但是受众对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当代类比等等不一定会有客观的认知,这就给文艺评论家留下了评论的空间。他们对作品的历史价值、学术意义进行必要的阐释与定位,一方面帮助作者认识作品,另一方面给欣赏者一个观察作品的角度与门径。在抽丝剥茧的说理中对艺术作品进行定位,即是批评的使命之一。

  文化艺术报:当前的展览、座谈、研讨会中大多数批评似乎都是在表扬,文艺批评有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点您怎么看?
  蔺:我想,这个可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的变化。谁都有人情世故的需求,这给文艺批评带来异化、弱化和两面化提供了一定土壤。比如,在各类展览座谈会和研讨会上,作者请你还是想听几句表扬鼓励的话,当面提出批评让人情何以堪?所以都是在表扬,找多维度多视角去表扬。当然,肯定也是批评的一部分。从作者的角度看,需要一定的胸怀和格局接受批评、倡导批评、鼓励批评,要有被批评的主观诉求。从批评家的角度来说,要有勇气和判断力,要坚定自己的学术立场,而不是一味献上溢美之词。那种无底线的吹捧是有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也存在表扬式批评。我阅读了一些文章,发现有一种批评是善意的,把批评意见融合在表扬当中,需要听者从中去理解。比如,196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创作研究室国画组的六位成员在北京举办“国画习作展”大获成功,从而被称为“长安画派”。中国美协推荐他们举办全国巡展。在杭州展出时,时任浙江省美协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因事没有出席开幕式和座谈会,但是后来专门去看了展览。石鲁等几位陕西画家登门拜访请他讲一讲。潘先生先是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即“长安画派”的创新性、写实性、人民性等。石鲁坚持请潘先生一定要指出问题,潘天寿并未直面提及问题,而是介绍了自己学习中国画几十年来的体会,说学习中国画一定要在传统中翻几个跟头。潘天寿并没有说“你”,而是说“我”,他的言下之意是你们的传统不够。“你看我这个画,画好了,但是每次画画时,题跋头很疼,总是题不好,字总是写不好。”表面上他说自己,但是他在说“长安画派”的书法要再提升一个台阶。潘先生是非常有涵养的,石鲁是年轻人,他不会让年轻人受到打击,但是他确实看到了“长安画派”当时这些作品的问题。我所提到的这种方式不等同于现在的只有表扬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愿意表达,二是可能根本看不到作品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种现象。

  文化艺术报:有当面的表扬,就有背后的批评,您认为文艺批评如何做到真诚?
   蔺:两面派式的批评在书画界很常见。我习练书法三四十年,这几年又分管美术业务,现在我基本不参与画展研讨会,只是根据工作需要,有时在开幕式上说两句。现在很少听到有见地、有质量的研讨会,更有两面派——当面说“好”,转身在背地里就骂人家,这种风气非常糟糕。真诚的批评应该是这样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有什么具体表现?存在问题是背后的文化底蕴问题还是作品表现问题?是技法问题还是认知问题?等等。一定要说清楚,否则就是情绪吐槽,而不是真正的批评。要是说不出具体问题就不要说,有见地的话就要当面讲,相信只要是真诚的批评意见,有上进心的作者还是能够理解的。评论家不能虚与委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沦为“两面人”。

  文化艺术报:您是书法家,也是画国画,您能听到对您作品的真诚的批评吗?
   蔺:我多年练习书法,画画偶尔为之。多年前,我为了得到对自己书法的批评意见,策划举办过“笔墨问诊”闭门展,拿出一批作品,摆在会议室桌子上,每天邀请几位书法界的老师、书友,请他们逐个“出诊”,给作品仔细“把脉”,指出具体问题。闭门展,不向公众开放,感觉可以获取很多中肯的批评意见。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多搞闭门展,艺术创作单位多搞内部观摩展,有利于提高。评论家不愿意批评,还因为在公共场合说两句好话是人之常情。但关起门来,怎么不能说呢?还有,前不久我参加了张振学先生的小品展,张老师看到我说:“你的书法我知道,草书非常好。你的画我也看了,很有意思,但是我给你提出一个问题,你的老师是梅墨生,梅先生画得很好,但你画画不能光学梅墨生,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这些大家都可以学。你的画很有文人的气息,但是你要打开你的师承格局,再多学一些,可能更丰富。”张振学先生85岁了,跟潘天寿先生当年一样,他讲真话讲实话,不会打马虎眼照顾面子。我认为这既指出了问题又给出了办法,给你指出怎么办,我觉得这就很真诚,很受用。

  文化艺术报:您认为我们的文艺批评还存在哪些问题?
  蔺:除了表扬式批评和两面派批评,还存在恶意诋毁式批评和隔山打牛式批评等不健康的批评方式。恶意诋毁式的批评,可能与门户之见、地域之见、流派之见等有关,互相界限明确,囿于陈见而狭隘刚愎。还有些人有蹭流量的嫌疑,他们认为批评拿名家开刀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引流。比如,前不久“吴悦石八十书画展”在北京展出,在全国画坛引起轰动。期间,不少主播骂一骂吴悦石,流量点赞一下子就上去了。
  隔山打牛式的批评,无关痛痒,浮皮潦草。比如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写的人满腔热情,滔滔不绝,被写的人自恋式地看看,一般受众很难提起兴趣。俗称:谁写谁看、写谁谁看。

  文化艺术报:您对下一步加强陕西文艺评论工作特别是强化文艺批评有什么好的建议?
  蔺:加强陕西文艺评论,开展有质量的文艺批评,推动陕西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省委宣传部专门下发通知,提出了任务要求和明确的工作方向,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结合当前陕西文艺批评的实际,建议有以下四要:
  一是文艺批评要有立场。这个立场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陕西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需要,就是对作品的客观视角,对作者的尊重公正,对发展趋势的敏锐判断。
  二是文艺批评要有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文艺批评工作机制,激发批评创作的内生动力。比如健全学术研究机制,优化评奖激励机制等等。要不断完善评奖推优机制,优化“陕西文艺评论奖”,建议增设“网络批评奖”“新锐批评奖”等,重点奖励敢于针砭时弊、有理论深度的文艺批评成果。要健全激励机制,对发表在国家级、省级重要报刊上的批评文章给予奖励,增强创作积极性,推动形成一批观点明确,有思想、有影响的批评力作。
  三是文艺批评要加大传播。新大众文艺时代,多样化传播渠道是文艺批评发挥作用的关键。强化主流媒体传播,守好强化文艺批评主流舆论阵地;创新网络传播方式,常态化发布批评成果,用群众语言解读经典、剖析热点;丰富会议传播,比如定期举办“陕西文艺批评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批评家与陕西本地专家共同探讨热点问题,前置批评指导创作、分享批评经验,推动理念更新。
  四是文艺批评要有人才。特别是培养青年批评人才队伍,实施“三秦英才计划”,选拔青年人才,依托高校、文艺机构,开展理论培训班,培养批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省内高校育人优势,利用好相关专业和学科优势,重点培养文艺批评人才。要鼓励批评家聚焦文艺领域,创作具有深度剖析能力的批评文章,对优秀批评文章进行集中研讨,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总之,通过一系列努力,进一步推动陕西文艺评论工作,不负文化大省、文艺强省的称号。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