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2日
从长安出发——“西部画风与中国画创新”考察纪实
○ 肖遥
    “西部画风与中国画创新”学术研讨会现场合影

    昌马石窟临摹工作室交流学习

    敦煌研究院交流学习

    肃州区博物馆座谈

    陕西省社科界学术活动资助项目考察团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合影     (本版图片由肖遥提供)

麻元彬 《西千佛洞》 纸本设色 33cm×45cm 2025年


  2025年7月9日,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麻元彬教授主持的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项目“西部画风与中国画创新”学术研讨会(项目编号:2025XSHDZZ09)项目考察团一行24人从西安出发,前往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进行为期10天的河西走廊艺术人文考察。本项目立足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的深厚基础,旨在从艺术表现的时代创新、中华精神的内涵共通、地域与艺术创新的结合等方面探究西部画风的精神内核,以学术会议为主要内容,涵盖艺术人文考察、写生创作、文化交流等环节。
  写生与艺术人文考察是西安美术学院坚守多年的教学传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学院名家、名师们锤炼技法、感悟生活的宝贵经验。河西走廊地位突出,区位优势凸显,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便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核心区域,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留下了如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长城遗址等各具特色的历史遗迹与文物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体验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感受中华浩瀚历史的绝佳之地。考察团展开了对武威天梯山、张掖金塔寺等佛教石窟寺,沿途博物馆、古遗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的考察,师生们深入了解感受河西走廊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地理风貌、社会生活与民风民俗,在考察实践中贯穿学院“四大传统”,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理念,本次考察主要有以下五个突出特色。
  一、本次活动精心规划了以河西走廊石窟艺术为核心的考察路线,项目组先后参观了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与金塔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敦煌莫高窟与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见证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嬗变轨迹和从“凉州模式”到“平城模式”的流变过程。每个洞窟的绘制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风格演变可以了解到从北凉到西夏的艺术风格变迁,师生们近距离实地观看,深入观察石窟的所处位置、生成环境,领略庄严肃穆的造像与壁画艺术,体悟其历史与美学价值,加深对古代美术史的理解。
  考察玉门昌马石窟时,玉门市博物馆研究员、昌马石窟历史首次复原性临摹组组长刘庆杨先生为考察团全体成员作了《昌马石窟临摹研究初探》的讲座,刘庆杨先生就玉门昌马石窟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价值与首次复原性临摹工作成果与师生们分享,内容涵盖相关研究成果与驻留昌马期间的工作日志,系统展示尘封1400 年昌马石窟的历史底蕴。随后,考察团还参观了刘庆杨老师的壁画工作室,欣赏其与团队对昌马石窟壁画修复的成果和对未来的规划,并与工作室志愿者深入交流了昌马石窟壁画复原的细节和心得。
  考察莫高窟期间,考察团前往敦煌研究院参观学习,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馆员马金辉向大家重点介绍莫高窟第172窟(盛唐)整窟复原临摹的研究实践,现场展示彩塑制作的核心工艺流程模型。纸本保存修复装裱工作室徐喆老师为考察团详细阐述纸质文物修复的作业流程,以处于修复过程中的书画实例,介绍清洗去污、配补缺损用纸、托裱加固画芯、贴覆折条加固折裂处等关键修复步骤,使大家在考察实践中感受新时代敦煌石窟艺术的文物材质研究成果与文物保护传承。
  二、本次活动考察团深入考察了河西走廊沿途博物馆,从美术史到博物馆,再到遗址现场。美术史的学习仅依靠学校中的书本和图册是远远不够的,在考察中尝试将艺术作品置于历史原境中加以理解,能获得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认识,以真实的观者视角感受古人的智慧。一件件文物是对古代文明与艺术的生动展现,在历史纹样中触摸中华美学的脉络,在器物装饰中感知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对美术史知识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一次对历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活动不仅强化了团员们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习惯,也为大家后续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视觉素材与文化思考,有利于团员们在文化自信中孕育更具生命力的创作表达。
  考察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期间,在博物馆相关领导的支持下,项目组全体成员与肃州区博物馆领导、专家进行了“西部画风与中国画创新”交流座谈会,肃州区博物馆馆长王武章详细介绍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具体情况;副研究馆员范晓东为大家讲解四坝文化时期的西河滩遗址、干骨崖遗址,5号壁画墓和西凉王陵发掘的基本情况以及出土重点文物的保护情况,并带领考察团实地参观了丁家闸5号墓,加深了大家对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美术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三、本次考察,依托对博物馆、石窟、历史遗迹的参观考察,使大家对河西走廊的历史与艺术文脉有了真切把握,也通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本次考察之中。
  从革命星火、辉煌岁月、浴血祁连、铁骨铮铮、多方营救、再立新功六个单元,考察团系统回顾了西路军战士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于河湟的光辉历史。通过近距离观看展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团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从屈辱中站起、从苦难中奋起的伟大历程,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激励大家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责任,努力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民族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奇绝的地貌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与厚重的历史底蕴是河西地区所拥有的独特魅力。从七彩丹霞的色彩斑斓到戈壁滩的广袤无垠,从嘉峪关的雄伟壮丽到玉门关的风沙斑驳,从黑独山的神秘孤寂到苏干湖的蔚蓝恬静,所观之景,所感之情,无一不令人心生震撼,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苍凉西部蕴含的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
  考察团成员们通过摄影、速写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创作素材,麻元彬教授全程悉心指导并进行了生动的现场教学,深入剖析其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大家的专业观察力、审美鉴赏力和文化理解力。他号召大家积极响应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通过现场感受,激发创作热情,带着对艺术的敬畏、对人民的深情、对时代的责任,走进生活深处,真正“沉下去”“融进去”,捕捉创作灵感,让时代风情呈现在鲜活的笔墨之中,让作品拥有新时代的文化特征,以新的精神风貌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作出反映新时代西部特色与生活风貌的优秀作品。
  五、考察期间,考察团在敦煌文化创意产业园会议室召开“西部画风与中国画创新”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永锋,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信息部部长周晓霞,敦煌市文联副主席姜生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韩卫盟,敦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玉林,酒泉书画院院长丁永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任磊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管理干部佟佳,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馆员马金辉、付祥波和当地多位艺术工作者,以及西安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与硕博研究生等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专题讲座、主旨发言和会议讨论,从前期的考察、调研到聆听专家、学者的介绍,从眺望自然地貌到深入历史遗迹,参会人员依托前期的艺术人文考察成果,以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对话,多层面剖析西部文化艺术资源,共同探讨中国画在新时代传承中创新的多元路径,为弘扬西部画风、激活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艺术创新精神的新时代美术人才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作出贡献。
  本次考察,考察团一行穿越历史长廊,与千年艺术瑰宝对话,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艺术视野,积累了宝贵的专业素材,强化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习惯,也有效激发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专业认同感,更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在历史遗迹的考察中致敬老一辈考古者踏沙而行,弘扬优良传统,赓续古老文明的奉献情怀,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深刻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博物馆和文物原址间观摩汉简与丝路驼铃的遗迹,感受宏大壮美的汉唐文化;在红色文艺考察中体悟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深刻理解延安文艺的文化血脉;在广袤苍凉的石窟走廊领略石窟艺术的魅力,探索亘古绵延的“丝路精神”。大家通过本次考察来深入社会,了解各地文化,体验民俗,步入自然,在其中感悟生活,挖掘创作素材,由此形成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鲜活的艺术创造力。
  项目组将继续巩固考察实践成果,加强实践环节,持续推进此类考察活动,为后续的专业学习与创作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动力,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扎实实践能力的优秀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考察活动得到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肃州区博物馆、玉门市博物馆、昌马石窟临摹工作组、敦煌市文联、敦煌市美术家协会、敦煌市书法家协会、酒泉书画院、敦煌山庄等单位以及诸多师长、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感念。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西部画风与中国画创新”项目组成员)

麻元彬 《黑水国遗址》 纸本水墨 33cm×45cm 2025年

李梦龙 《丝路驼铃》 纸本水墨 29cm×35cm 2025年

董婧怡 《博物馆奇遇》 纸本设色 45cm×67cm 2025年

肖遥 《大方盘城》 纸本设色 24cm×67cm 2025年

王逸飞 《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布面油画 100cm×150cm 2025年

李淑琦 《雅丹留影》 纸本设色 30cm×38cm 2025年

毕然 《河床与榆树》 纸本设色 30cm×45cm 2025年

董郦莹 《断壁锁风沙》 纸本水墨 24cm×44cm 2025年

张世瑶 《写生马先蒿》 纸本设色 24cm×24cm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