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大河源》(连载33)
○ 阿来
  最引我注意的是墙上的编年体大事记。
  1956年,风、霜、旱灾非常严重,48%的草只能长到正常高度的四分之一。牲畜营养不良,群众听天由命。
  1960年,大风吹动公路西侧的沙丘,向东推进21米,迫使公路改道。
  1963年,上卡力村沙尘暴,造成全村大部农户被迫迁移。该村于1940年,已经因风沙进袭,有过一次整村迁移。
  1966年,沙珠玉乡的沙尘暴创历史之最的55天。死亡牛羊等家畜一万多头,占全乡存栏牲畜的10%以上。
  1970年,沙珠玉遭遇10级以上大风,300余亩农田被风沙淹没,1000余亩严重减产。
  1975年,从4月28日到5月1日,一场风速每秒四十米的大风连刮6天,吹毁耕地1777.9亩。
  据《共和县志》记载,据1961年至1980年20年的气象资料,以沙珠玉乡为核心区,风沙灾害重灾9年,轻灾7年,无灾仅4年。其间,沙漠区向东扩张40余公里,沙漠面积由110万亩扩大到159万亩。
  这是共和盆地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叫风旱同季。
  这种水源稀缺的地方,也怕水。偶遇降水猛增,同样造成严重灾害。这在陈列馆墙上,沙珠玉地方的灾害编年史上也有明确记录。
  1967年5月,沙珠玉河暴发洪水,流量并不大,每秒160立方米,却淹没土地3000多亩,冲走艰难栽下的护岸树一万多株。
  如此沙进人退,结果肯定是此地全部沙漠化,人被彻底逐出这片家园。
  生态恶化到如此地步,在生存线上的人,依然挣扎得十分顽强。
  在沙珠玉,基于那时人定胜天的理念,抗沙治沙的努力一直在持续,过程堪称悲壮伟大。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还是如何植树种草,防止土地沙化,阻止沙漠逼近。
  1958年,建立了沙珠玉试验治沙林场。这个过程同样艰难,一份打给上级领导部门的报告总结说,林场建立五年,干部群众吃住在沙区,观察沙丘移动规律,监测土地水分,共营造防风固沙林一百余亩,最终成活的不到十亩。本欲战胜大自然,其间各种经验教训,各种实践,最终变成从地理到气象,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过程。
  从地质条件讲,共和盆地的底部,全是第四纪冰期时,冰川从四周高地搬运来的沉积物,缺少黏土,砂质成分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为高山阻挡,湿润的东南风进不来,干燥的西北风却长驱直入。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过度开垦,超载放牧,原本的砂生植物,作为燃料,作为药材,毁灭性采挖。
  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建设家园,学会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1962年,沙珠玉建立青海省首个治沙实验站,认识摸索出一个又一个有效的治沙方法。
  先进行观察研究。
  ——当地沙生植物物候观察研究;
  ——风蚀与风积现象观察研究;
  ——风沙移动规律观察研究。
  再采取相应举措:
  ——人工沙障治沙;
  ——淤泥固沙;
  ——外地耐沙耐旱抗风植物的引进试验;
  ——沙区飞机播种试验。
  ——更重要的是水库与灌溉系统建设。
  这些措施写在墙上,就是如此简明的文字。其实,每一条后面,都是干部群众和科研人员汗水、泪水与心血的凝聚,是六十多年间几代人前仆后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属于人畜的生存空间不断改善,属于自然的还给自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才终于逆转了生态持续恶化的过程。
  “风沙埋农田,种籽露地面,沙丘压庄园,风过苗枯干。”
  这是当年的苦涩民谣。
  如今,却叫做:“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
  目前的沙珠玉乡,耕地25575亩,草场89万亩,其中禁牧封育66万亩。公益林17万亩。尚有沙漠化土地18万亩,只占全乡面积的百分之十几了。
  这当然是人类以科学态度,防沙治沙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生态的好转也有老天帮忙。这就是气候变化周期中,中国大陆,降雨带持续北移,降水增加。
  今天的沙珠玉,盆地中央树木连绵成林,农田和村庄,要走近了,才从林木中显现。远处边缘,是草地,再远处,可以望见网格状的沙障,一个个方格中,也有绿色在扩张。
   3 .三塔拉,光伏电站与羊
  还是在共和盆地,还是在共和县,又一个乡,比沙珠玉高旷了许多的铁盖乡。
  也是以风沙肆虐、沙进人退而闻名于世的地方。
  这个地方叫塔拉滩。
  塔拉,蒙古语意为草滩。平均海拔2900米。滩大,海拔高度顺盆地边缘不断升高,分三个层级,依序排列,叫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
  每上一层海拔就升高百米。西北风从高处,拾级而下,带着寒意,干燥而猛烈,带来沙,推动沙。多少年,除了少数牧人和猎人出没,广袤无垠的塔拉滩荒无人烟。不仅生长不了树,连草的生长也日益艰难。
  也有民谣唱过那荒凉景象:“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
  曾经,三塔拉荒漠化的面积以每年1.8万亩的速度不断扩张。
  曾经的塔拉滩,由于风沙的侵蚀,整个阶地上广布荒漠和沙丘。当人们提及这里时,知道的人摆手、摇头、叹息。这里风沙大,植被的成活率低,不适宜种植树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