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15岁离开故乡蒲城,几十年里每次回去,总是看不够、亲不够这片土地。在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过渡地带的一座城市,让时间在这里变得格外庄重和鲜活。
走在蒲城的地界,好像是在读一本记录时间的书籍,它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渴望触摸时间脉搏的友人。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显而易见,在人们的心里时间是极其宝贵的。但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又是从哪里发布的呢?位于蒲城金枳山东侧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给了人们答案。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国家授时中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京时间来自陕西蒲城”。
新中国成立后,蒲城凭借地质构造稳定、地处大陆腹地等优势,受命建立了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负责将“北京时间”发往全国。
从无到有何其困难。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和偏远的选址,导致建设时大到系统的发射机、发射天线,小到二极管、电容器,都要靠科研工作者自主设计研发生产。
面对这样的困难,老一辈科学家不怕苦、不怕累,自力更生通水、通路、通电,勇敢无我地展现了“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科学家精神。蒲城短波授时台始建于1966年,1970年建成投用,停用于1998年。在28年的时光里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短波授时台历史使命结束后,旧址被整体封存。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2000多年前庄子感叹人生的时间就像白色骏马跃过缝隙一样,一去不返。怎样让曾经作过重要贡献的蒲城短波授时台在新时代发挥出新的生命力?历时3年合力打造的时间博物馆于2023年9月27日正式开馆。昔日的短波授时台重新被赋予新的职责,以博物馆的“身份”承担起增强民众科学素质教育、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科学家精神的职责。
在这里从古至今各时期记录时间的装置及仪器,见证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录的历史。最初的日晷在晨曦与黄昏间勾勒出时间的轮廓,那些朴素的刻痕和标记,却是我们对时间最原始的感知和敬畏。随着步伐的深入,水钟、沙漏相继映入眼帘,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韵律,吟唱着时间流逝的乐章。转角处,机械钟表的交响乐缓缓奏响。从古老的摆钟到精巧的怀表,从雄伟的座钟到精准的手表,每一件展品都是科学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精确地计量着时间,更以优雅的舞姿演绎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这些机械钟表,如同时间的乐师,用齿轮和弹簧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交响乐。
毫无疑问,是科技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电子钟表、智能手表、原子钟… …这些现代计时器具不仅标志着时间的精确,更昭示着人类对时间的驾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它们的功能超越了单纯的计时,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纽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国被载入世界科技史重要的发明——“水运仪象台”木质模型,让人眼前一亮。由宋代天文学家苏颂研制,其中的擒纵器是钟表的关键部件,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 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知道了时间从哪来,而我们的时间去哪了?当我们在细细品味时间的甘甜与真谛的时候,巍峨的唐宪宗景陵像一段凝固的岁月一样陪伴在我的一侧,而这一边的时间博物馆又在深深地叩击着人的心灵:寸尺光阴须爱惜,分毫头角莫矜驰。古老的唐陵和现代的博物馆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内心时刻进行着深深的观照。珍视当下,把握好每一刻的宝贵。
这座城市不仅铭刻了时间的过往,更点燃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未来憧憬。时间不是冰冷的数字,它是有温度、有故事的生命之流。继续在时间的河流中航行,织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