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6日
《大河源》(连载32)
○ 阿来
  降雨增多,是大的气候周期性变化。这些年降雨带逐渐北移,对干旱缺水的地方来说本是好消息,但在山体裸露、不适于植被生长覆盖的黄河上游这些谷地,却又造成新的灾难。
  就这天早上,车上的收音机播报消息,也在是青海省,也在是黄河支流的湟水和大通河上,因为降雨量超过往年,便造成黄土山丘与高岸崩塌,泥石流冲毁村庄田园,还有多人的生命殒灭。人与自然相依相止,靠的是过往经验,而自然本身充满未知的变化,人对此,还缺少必要的认知与应对方法。
  在大河坝流域,目前阻止灾害的办法,无非是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在一条条平常干涸,雨水大时便泥石流奔涌的山沟里筑起一道道混凝土的拦洪坝。每条深沟中的水泥坝都不止一道两道,而是从上到下,七八九条。层层拦阻,才保住了谷中农人的生计与家园。
  大河坝这个小流域,呈现出生态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面。并不是雨水太多,而是地表大面积失去了蓄水能力。
  2.沙珠玉治沙史
  其实,号称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大面积地,降雨量小于蒸发量,高海拔地带,植物休眠的漫长冬季,在高山,在盆地,将降水用积雪、冰川和冻土的形态固化、储存,在万物复苏的春夏融化、输出。
  当海拔降低一些,平坦的草原旷野上,储存不了那么多水分,干燥的西北风还会带走一些水分,春夏季节,便没有那么丰富的融冻水补充,渴求天降雨水,但老天说,这个地方,没有那么多你们想要的雨水。
  紧接着,我们到达的共和盆地底部中央的共和县沙珠玉乡,就处于这样的地带上。
  这地方,过去是牧地。古羌人,吐谷浑人,吐蕃人,明清之际,又来了蒙古人,和藏族人拉锯争夺这片牧地,最终,蒙古人势力衰微,退往北方。藏族部落才又回归游牧。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起,当政者鼓励农垦,又有湟中、湟源等地农民徙居,开垦农作,此地逐渐成为共和县的主要农业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才有沙珠玉乡的建置。
  沙珠玉乡,海南州共和县西部,东邻州府恰卜恰镇,面积543.07平方公里,据 2018 年统计数据,户籍人口7773人。下辖10个行政村。珠玉村是乡政府所在地。
  到了乡上,乡干部递来的几页油印材料上写:沙珠玉乡以广阔的干旱荒漠草原为主,间有大片的沙漠,是共和县的主要沙漠区,海拔2862~2910米。大陆性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年平均降水量246毫米,无霜期75天。农作物生长期仅为150~180天,牧草生长期为170~200天。冰雹、干旱、风沙等灾害性天气多见。全年大风日数51天,水源缺乏,沙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这样的地方其实不宜农垦,但此地开荒种地已经有150年历史了。
  乡干部都是三十多四十来岁的干练青年。引我穿过乡政府所在的安静小镇。路边、院前,都是粗壮的杨树、榆树和柳树。小镇还辟出一块空地,栽了树和草,有点公园的意思。
  空地中央有一座突起的小丘,上面盖了一座亭子。登上去,举目四望,周围一片平旷,乡政府所在地就在这片略微凹陷的平旷中央,被一行行纵横交错的茂密绿树环绕。中间是三四层楼高的红瓦顶的不同单位的用房,再往外,是农户的居所,是田地。
  沿渠水和道路排列的绿树,把视线引向地平线上。远处,坡度增大的地方,看见了沙漠,上面铺满方格状的沙障。
  在传闻中,这里是风沙弥天,干渴荒凉。
  年轻的乡干部说,这都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不断治理的结果,去陈列馆看看,就知道以前这里是什么样了。
  我从亭子里出来,走下缓坡,小路两边,长得最健旺的,是丛丛枝叶繁密的柠条。
  应该写写柠条。
  它是豆科锦鸡儿属中的一种。因其耐旱还耐高温、根系发达的特性,被广泛用于治沙工程。柠条真是天赐的治沙植物。查《青海植物志》,柠条在沙地干到极值,含水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三的情况下仍能存活。在当沙地含水率达到百分之一点九到百分之三点零四的情况下就能健旺生长。
  乡政府提供的材料上也说,柠条是最早用于当地治沙且效应最显著的植物。具体的做法是沙地上扎成固沙的草方格后,便把柠条种植在方格中间。只要有一点点水分,它们就能顽强生长。眼下,这些长在沙地上的丛丛柠条,长得有半人多高。花期已过,密集的枝条上挂满了饱满的荚果。当这些荚果成熟,炸裂开来,众多的种子落入沙地,也会自行萌芽生长。植物志上说,柠条的花期五月,果期六月。高原春晚,这时,大多数植物刚刚开花,或者正准备开花。
  眼下,攀附在柠条丛上的铁线莲就正在开花。丛丛柠条间,中亚紫菀开出了密集的花朵。带刺的丝路蓟含苞欲放。
  我们去往记录沙珠玉治沙历程的陈列馆。六七十年前的老照片、旧文件把我们带到曾经风沙弥天的年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