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与权利让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姓名信息的存储、统计与研究,在政府决策、社会管理中作用都很大。
民政部门通过户籍管理获得某区域固定与常住人口的信息,以实现社会管理;公安警务部门则通过固定、常住与流动人口的变迁,包括数量的变化、婚姻的变化、性别的变化、年龄组的变化、职业的变化、学历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变化,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和常规化。
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某区域内人口的数量及年龄组的情况,确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布点。同理,医疗管理部门及商务管理部门要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医院、诊所及商业网点的布局。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管理中固化的城乡二元模式,各种政策、资源及条件的提供也因城乡差别而有很大不同,强化了社会的不公,也制约了社会发展的流动与开放。近年来城市(镇)化的推进,就是想打破过于僵化的二元化壁垒,使社会持续释放活力,为市场带来更多的红利,为惠及民生做更多的好事实事。表面上是户籍改革,实质上还是顺应社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对人口管理及姓名资源管理的权利做出更多的让渡。
但是个人及家庭的许多隐私信息,在商业化时代,很容易被商家过度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极易被机器引擎人肉搜索,造成网络围殴和网络暴力,也很容易被黑客入侵和盗取。这方面的案例已经很多,给个人及家庭带来许多新的烦恼,也增加了更多的安全隐患。
由历次人口统计所累积起来的资料,数量极大,作用也很大。其他有关就业、就学、就医、办理电信、住房、俱乐部等留存的实名资料,也都非常重要,但也隐含着流失和被盗用的可能性。斯诺登所披露的信息及美国政府雇员信息的被盗,说明云端时代的大数据安全,包括姓名数据的安全处于一个高危机和高风险时期。
有了数据库和网络平台,获取姓名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在给个体和社会管理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也给信息的泄露留下了后门,暗藏着很多隐患,保护个人隐私和姓名信息安全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了。
第六章 姓名文化的价值
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
姓名虽是一个小小的给定符号,但同时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征方式,它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风俗、宗教、哲学等文化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文化既是汉语姓名产生和衍变的大背景,又是构成姓名特征的主要内容,这种因果互渗的现象,正说明两者关系之密切。
对事物和研究对象的感知,因视角和方法的不同,获得的结论也相差甚远。对姓名的认知亦复如此。在普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识别性的符号;在谱牒学家看来,它则是验明贵族血统的遗传标本;在精通八字的命理学家看来,它是吉凶祸福、贤与不肖的灵动;在符号学家看来,它则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因参照系的不同,我们可能会在研究对象之中发现全然不同的意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深入了解姓名,亦不能只局限于姓名制度本身,而应从多角度多环节来考察,在变化与联系的过程中,把握它丰富的本质。
对姓名的各种具体的解说和定义,又都可以包蕴和统摄在文化这个大的范畴之中。在文化学家看来,姓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人类意识载体,它的表层是语言符码,它的深层则是人类文明所积淀成的冰山。只不过这座冰山隐伏在习惯的海平面之下,不为人们所注意罢了。我们的学术研究就是潜入习惯的海平面之下,去观赏和考察这座巨大的人文景观,将采集到的各类标本分门别类,归纳概括,并将考察结果公之于众。
本书前三章之中,笔者侧重从姓名的角度看文化;从第四章开始,由文化的角度来聚焦姓名现象;本章进一步探讨姓名文化的价值,从符号学、历史学、文化心理学、语义哲学、信息学等几个方面阐发姓名的文化学地位和当代意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