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汉墓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批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并在近些年来进行整理研究。本文主要对西汉海昏侯墓中的“当卢”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卢的发掘与修复、形制与制造工艺、其中蕴含的汉人审美与神仙信仰、与其余墓葬出土的当卢对比、随着“海昏侯热”衍生出的一系列创意产品等。
关键词:西汉 当卢 海昏侯刘贺 综述
序:该领域当前研究成果
自2015年海昏侯汉墓之中的“当卢”出土至今,有关海昏侯墓当卢而展开研究并发表的学术论文共有9篇。
第一篇是章义和、陈俏巧发表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新出土当卢初探》(《地方文化研究》2016年第3期),这篇论文以当卢为切入点,简要叙述了当卢的形制与功能,并对其中图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西汉早期四神观念的特征。
第二篇是王浩天、杨小林的《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外藏椁出土部分当卢制作工艺研究》(《南方文物》2017年1月),考古研究所对清理出来的100多件当卢进行科学的修复保护,并对当卢的基体材料、成型工艺、纹样制作与表面装饰工艺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第三篇是戴沂君的《海昏侯墓当卢图式文化演化研究》(《美术文献》2017年第1期),以当卢图像为出发点,挖掘海昏侯墓当卢图式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精神价值取向与传统民俗艺术文化在赣鄱地域的传播。
第四篇是饶建伟的《海昏侯墓葬艺术品的审美文化探究 ——以金器、玉器、青铜灯、当卢、瓦当为例》,共分为五章,将当卢与美术史等方面相联系,深挖汉代人的审美文化。
第五篇是江姗的《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西汉当卢研究——以三件青铜错金当卢为例》,着重研究海昏侯墓的三件青铜错金当卢的造型和纹饰,并且与满城汉墓、济南章丘汉墓等出土的当卢进行对比,揭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含义。
第七篇是王飘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与满城汉墓的比较研究》,这篇论文与上述角度不同,主要以史料为立足点,结合二人的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比较海昏侯墓与满城汉墓的异同。
第六篇《南昌海昏侯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第八篇《海昏侯墓当卢纹饰在创意礼服中的设计研究》、第九篇《海昏侯器物纹样在软装设计中的研究》则跟随时代潮流,更侧重于当卢与现代创意设计的结合,强调传承与创新。
这9篇论文中,分别从当卢的发掘与修复、形制与制造工艺、其中蕴含的汉人审美与神仙信仰、与其余墓葬出土的当卢对比、随着“海昏侯热”衍生出的一系列创意产品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研究,下面我将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总结。
一、当卢的发掘与修复
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在2011年接到群众报告后展开考古调查和发掘。截至2019年2月,墓葬共计出土了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
另外,海昏侯墓也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在外藏椁(车马坑)之中,出土了3000多件车马饰品,而其中以当卢最具有代表性。
“当卢”,因饰于马额中央,亦作“当颅”,是马首的镂金饰物。《春秋左传正义》中郑玄有注曰:“钖,马面当卢,刻金为之,所谓镂钖也。”因此当卢在古代也被称作“钖”。
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当卢共有100多件,截至2017年完成修复的有21件,而其中尤其以青铜鎏金带四神图像的当卢最为精致。
二、形制与制造工艺
当卢的起源较为久远,甚至早于马胄,在商代的殷墟车马坑里就有发现类似于当卢的大型铜泡。在西周时期,由于严密的等级和礼乐制度的出现,形成了一系列的车马等级制度,其中就包括形制多样的青铜当卢。发展到秦汉时期后,广为流行,至今有当卢出土的就包括河北满城汉墓、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三汾沟汉墓、新屯画像石墓、山东九龙山汉墓、江苏烟袋山汉墓、宁夏张家场汉墓、广州汉墓等。
商代晚期的当卢多呈圆形,背面有一个横梁纽,面微鼓;西周时期的当卢多呈Y字形,也有长条状的;而秦汉时期的当卢主要是叶状的,而当卢的质地则主要有金、银、青铜三种。
在海昏侯汉墓的外藏椁中出土的当卢也为叶状,薄胎体,在纹样与表面装饰工艺中主要包括错金银和鎏金工艺。
错金银工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熟练的工匠甚至可以将细如发丝的金银丝线嵌入青铜器中。主要制作流程包括:起线稿、錾刻、搭接、拔丝、捶打、磨错等。鎏金工艺开始于战国末期,运用金汞齐进行镀金,发展到汉代,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平。青铜鎏金当卢的制作流程包括:配制金汞齐和金银汞齐、去除表面的氧化物、涂抹金汞齐、多次涂抹并加热、去除鎏金层表面的氧化物、压亮等。
但在出土的当卢文物中,并不只是单一地使用一种工艺,而是错金银与鎏金工艺叠加交替使用。另外,除去传统的整体鎏金工艺,鎏金层还有鎏金和鎏金银交叉结合两种。
在鎏金和错金银的加工基础上,当卢上的纹饰图样繁复精美,有日月、瑞草、云纹、白虎、玉兔、朱雀、双龙、神龟、鹿等多种图案,蕴含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方向和神仙信仰。
三、其中蕴含的汉人审美与神仙信仰
在当卢甲的正面纹饰中,白虎占据主神的位置,下方紧随的是两个圆圈,其中是玉兔和三足金乌,它们代表着日月神。其下双龙相互交缠形成三环,围绕着朱雀、鱼、仙鹤三种动物,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当卢乙的正面纹饰中,上部是一只仙鸟展开双翅做飞翔的姿态,下方是一只飞奔的与当卢甲类似的白虎,接下来是双龙缠绕盘曲,尾部有凤鸟和鸾鸟齐鸣。另外,在两件当卢动物图像分布的间隙,均刻有瑞草、云纹等的图案。
纹饰图案中出现的白虎、神龟、朱雀、双龙正好对应了我们至今仍然熟知的“四神”。尤其可见,在汉代时,四神观念已经逐渐形成。但以当卢图案的分布来看,对白虎、朱雀、玄龟、青龙四神的方位分布并没有形成严格的限定。
而云纹、瑞草、玉兔、鹿等形象也都包含着祈福纳祥的寓意,包含着人们对于多福吉祥的美好愿望。而对于日月形象的刻画,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当时的汉代人对于日月天时的看重,体现了当时农耕文明下的朴素心态。
将四神信仰等图案錾刻于当卢之上,不仅是祈福纳祥、保护墓主人的安宁清静,也包含着“引路”的意图。因为在古人的心中,四神等祥瑞可以指引墓主人得道升仙,包含着当时人们强烈的生死意识。
从文化审美方面来看,当卢纹饰中的图案线条中体现出来的汉代审美沿用了楚文化,纹饰鲜活生动,富有激情,蕴含想象力,包含着浓重的神话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四、与其余墓葬出土的当卢对比
接下来,从纹饰和形制方面,将海昏侯墓出土的当卢与河北满城汉墓以及济南章丘洛庄汉墓中的青铜错金当卢做出对比。
河北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之墓,1968年开始发掘,其中出土的46件当卢多数与海昏侯墓当卢形制极为相近。都为上宽下窄的长叶形,但在宽窄程度上满城汉墓的当卢更宽,这应该是随葬马匹的鼻额宽度不同而造成的。
从工艺来看,满城汉墓当卢以鎏金工艺为主,而海昏侯汉墓当卢采用鎏金与错金银交替综合使用的工艺,在制作工艺上更为精致。纹饰方面,满城汉墓当卢虽然也有诸多祥瑞图案,但分布较为零散,而海昏侯墓中的当卢更具有代表性,寓意更强。
济南章丘洛庄汉墓在1999年和2000年进行过两次抢救性发掘,在陪葬坑中出土的当卢有两件。在造型方面也呈叶状,与海昏侯墓当卢造型相近,不同之处在于洛庄汉墓中的为镂空叶状当卢,采取泥范铸造法及失蜡法,对镂空结构进行脱模而制成。
从纹饰方面来说,两者都运用瑞草作为装饰结构,但洛庄汉墓当卢的纹饰形象只有马,而海昏侯墓当卢的纹饰图案更为丰富。
通过对比可知,海昏侯汉墓出土的当卢在形制上与其他汉墓当卢较为相近,也能得出西汉时期当卢的基本形制均为长叶状。而在制作工艺纹饰图案上,海昏侯墓当卢更胜一筹,制作工艺更为精美,其中蕴含的生死观念也更为深刻。
五、随着“海昏侯热”衍生出的一系列创意产品
随着近年来海昏侯墓的发掘,人们对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文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由此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文物特色的创意产品。与当卢相关的创意产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以仿青铜错金当卢书签为代表的文创产品。2.将当卢纹饰与礼服设计相结合而产生的创意礼服。3.将海昏侯器物纹饰应用于现代软装设计,使海昏侯当卢纹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之间的桥梁。
这三类创意产品都是在对海昏侯墓当卢资料进行基本整理和研究后,主要挖掘海昏侯当卢纹饰的深刻寓意,并与现代化的审美相结合,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创意产品。
从这些创意产品的效果来看,文创产品价格更低,受众范围也更为广泛,因此收效最好。现代互联网技术也为文创产品的推广带来了便捷,以海昏侯当卢书签为例,在微博、淘宝、B站等不同的网络平台均能看到海昏侯书签的广告推广。
人们对于这类产品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日常花销不再只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综合素质的逐步提升。
六、总结
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是近年来的热点,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其外藏椁中出土的青铜错金当卢在形制上,与西汉时期盛行的长叶状保持一致,而工艺层面采用了中国古代的鎏金、错金银等传统工艺,技术完善、造型精美,是海昏侯墓葬中诸多出土文物的代表之一。
在纹饰方面,相比于河北满城汉墓、济南洛庄汉墓中的西汉当卢,其中所体现的四神以及死生观念更为深刻,更具有文化价值。在文化审美方面,海昏侯墓地处江西,当卢纹饰中体现出了对楚地文化的传承,包含着浓重的神话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而近些年来由于海昏侯墓的发掘,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当卢纹饰特色的创意产品。在三类创意产品中,文创产品的受众更广泛、收益更高。人们对这类文创产品以及考古发掘等方面的持续关注,从侧面体现了当今的国民素质正在逐步提高。
我认为这也是考古学的部分意义所在。近年来随着考古成果、考古文物在各大平台的展示和输出介绍,以及相关衍生的文创产品,大众对于考古工作的认识也将越来越清晰。在大众的支持与持续关注之下,这也能够反过来推动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章义和、陈俏巧《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新出土当卢初探》(《地方文化研究》2016-3期)
2.王浩天、杨小林《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外藏椁出土部分当卢制作工艺研究》(《南方文物》2017-1)
3.戴沂君《海昏侯墓当卢图式文化演化研究》(《美术文献》2017-1期)
4.饶建伟《海昏侯墓葬艺术品的审美文化探究——以金器、玉器、青铜灯、当卢、瓦当为例》(2018-05-31)
5.江姗《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西汉当卢研究——以三件青铜错金当卢为例》(2018-06-08)
6.许梦露《南昌海昏侯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2018-06-30)
7.王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与满城汉墓的比较研究》(2019-06-01)
8.孙婷《海昏侯墓当卢纹饰在创意礼服中的设计研究》(2019-06-03)
9.曾楠鹃《海昏侯器物纹样在软装设计中的研究》(2020-06-15)
10.巽善信、姚义田《东亚的马胄(《辽海文物学刊》199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