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8日
主持人李和平:丝路超媒MCN再出发


  李和平,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丝路超媒 MCN 副总经理,第十三届陕西省政协委员,第五届陕西省海联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慈善协会常务理事。
  从业 22年来,李和平始终深耕新闻一线,主持《诉说》《城市心观察》《脱贫路上》《对话书记》等节目近20档,担任5档节目制片人,策划“丝路万里行”莫言与克莱齐奥对话等活动,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 20 余项。他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闻传播、文化传承、人才培育及社会公益等领域成绩斐然。
  从传统媒体人到MCN副总经理,他选择在新的赛道上“再冲锋”,为自己,也为他深爱的事业探索一条转型之路。

    李和平

    与著名画家蔡小枫(右一)、傅小宁(左一)夫妇参观西安美院艺术馆

    受邀主持北师大“母校有约”晚会,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中)

    主持“2025丝绸之路万里行——上合之路”项目(北京)推介会

    主持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左)新书分享会

  “和平,再不抓住机会,你就没机会了!”
  7月11日下午,西安一家茶馆里,李和平把好友这句“当头棒喝”转述给记者时,眼眶倏地红了。
  就在4小时前,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宣布:46 岁的李和平出任丝路超媒MCN副总经理。消息一出,有人祝福有人不解——这位深耕传统媒体22年的“老兵”,为何选择“再冲锋”?
  那天,采访进行了6小时。他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了一条7月4日的朋友圈:暮色里的西安电视塔被秦岭的黛青衬得挺拔,配文只有一句——“回家88”,后面缀有几朵玫瑰。他说,这条朋友圈是为了记录当天的廉政考试88分,那几朵花是他送给自己的礼物。
  那一刻,记者突然明白:眼前的这位男士,把人生的每一次起承转合,都过成了可以回甘的细节。
   从“历史少年”到“电视名嘴”
  1978年,李和平出生在甘肃一个回族家庭。少年时代,他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 演讲、朗诵、知识竞赛屡屡夺魁,仅高中奖状就装满了一木箱。高考后,他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大学伊始,李和平在校演讲比赛中斩获一等奖,被老师发现并推荐到校电视台。自此,他开启了学业与兴趣的双轨并行:除在故纸堆中钻研史学外,业余时间都投身于校电视台,担任兼职主持人,采访名家、播报新闻、主持晚会……丰富的实践打磨出他沉稳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大二时,他耗时一年时间完成的史学论文,不仅斩获“白寿彝史学论著奖”一等奖、“京师杯”论文大赛二等奖,更是经老师推荐发表于《历史研究》期刊。本科论文答辩时,他的论文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导师在论文上这样写道:“此篇论文可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直接答辩。”
  尽管出身师范名校,主修历史,毕业时却无一人认为李和平应该去教书。他坦言:“我还是更爱镜头。”2002年毕业前夕,恰逢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招聘节目主持人(特别青睐非播音主持专业的少儿节目方向)。李和平果断报名,历经一个多月多轮筛选,从2000 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9人之一,最终,父亲一句“没有北京户口、没有编制,坚决不行”,他的留京路遗憾止步。此时,陕西、江西、广东三家电视台同时向他伸出橄榄枝,陕西电视台尤为重视,专程赴京为他录制试镜视频,台领导班子观看后一致决议,以特殊人才将他引进。
  谈及当初选择陕西台的原因,李和平的理由朴素而坚定:距离家乡比较近,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深深吸引了他:“我相信在这里,我能找到事业与理想的结合点。”
  “记者李”的365天
  “别以为一来就让你拿话筒。”李和平笑着回忆。
  初到陕西电视台,他从一名新闻记者做起,跑线索、报选题、采访、出镜……一年时间里,他扎扎实实地干着每一项工作。“那一年,我学会两件事:第一,镜头永远在现场;第二,脚底板就是生命线。”但是成为主持人的那个梦想,在李和平的心里一刻也不曾磨灭。
  2004年初,陕西电视台主持人竞争上岗,李和平决定参与此次竞争。“其实那时候我的心是虚的,试镜前一晚,准备选题资料到凌晨两点多。第二天走进演播室,自己穿的衣服、头发和形象好像没有一个对的。”看到演播室里成竹在胸、经验丰富的同事和同行们,他紧张到满身是汗。在那一周的时间里,李和平分别参加了《今日点击》《法律在线》《开坛》《诉说》四档节目的主持人竞聘,取得了《诉说》和《法律在线》两个节目第一的成绩。
  《诉说》五年:高光与阴影
  2005年,李和平第一次坐上《诉说》的主持人台,当期收视率便刷新栏目纪录。自此,他与这档节目合为一体。陕北婆姨边志慧借钱在毛乌素沙漠边建校、渴望走出大山的刘美华……五年里,他将镜头对准“沉默的大多数”,做出了很多经典节目,其中一部分成为《鲁豫有约》《冷暖人生》的素材库,甚至孕育出电影《图雅的婚事》。
  节目火了,他却“社恐”了。
  “出门被认出,吃饭被围观,我根本不敢出门,还别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了。”接过《诉说》话筒的那一刻,年轻的李和平身边就环绕着各种质疑的声音:资历浅、阅历薄,隔三岔五还有新人过来试镜。他咬牙不认输,却换来内分泌紊乱,整张脸布满红肿的痤疮。夜里治疗、白天遮瑕,出境前化妆师得一个一个点去他脸上的红疙瘩。
  节目在四套频率同时播出,无数双眼睛盯着,压力像透明玻璃罩把他死死扣住。唯一的裂缝就是休息时间远离西安,到无人认识的地方待上两天,发发呆、看看书,把情绪调整一下,再回到工作岗位上。
  2006年,李和平一边继续主持《诉说》,一边参与陕西卫视改版,主持《中国原生民歌发现之旅》,成为当时陕西省内唯一“百万年薪”聘用的主持人。
  2010年,《诉说》停播。突如其来的空当让他再次陷入了迷茫。为了给自己也给不到一岁的儿子做个示范,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硕士。“我想让儿子知道,学习永远在路上,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学习力。”
  陕台的这次改版最终折戟,李和平却和陕西卫视再续前缘——研究生毕业后,他把简历再度递到陕台领导手中,也再次接到了陕西卫视的offer。
  此后几年时间,他把工作重心放在陕西卫视北京大区,与多家媒体、制作公司合作,分别担任《天下有秦人》《星耀长安》的策划、制片等管理工作。2015年开始,先后担任陕西卫视《城市大不同》《城市心观察》《国风秦韵》《脱贫路上》《你是我的菜》等栏目的主持人、制片人。
  “那段时间,我补了很多课,也看清了自己要去的方向。”他说。
  22年,一条始终向前的刻度
  2019年,陕西卫视策划《对话书记》,这是一档大型新闻纪实访谈节目,领导再一次想到了李和平。
  汉中留坝县楼房沟民宿群,细雨淅沥,他和时任县委书记许秋雯各撑一把伞,站在雨中畅谈乡村振兴;安康白河,谈到贫困户年底分红,县委书记哽咽,他也红了眼圈;铜川药材种植田里,市委书记杨长亚张口说出了路边中草药的名字、生长周期、药用价值、全国报价……
  几年时间,李和平策划、主持、解说近200期《对话书记》,走遍了陕西的山山峁峁,对话省市县镇村以及企事业单位书记近300人。节目摘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2020年省级卫视优质节目”。
  但这只是他22年媒体生涯的一个切片。从记者、主持人到制片人,他在新闻一线一路腾挪:先后主持《今日点击》《诉说》《健康新概念》《脱贫路上》《对话书记》《国风秦韵》等近20档电视节目,风格或犀利或温情或宏阔;他曾担任《城市大不同》《城市心观察》《超级简单》等5档电视节目制片人,选题、撰稿、统筹一肩挑;策划《长安说》《天下有秦人》《丝路前沿》等多档电视栏目,在“丝路万里行”活动中主持两位诺奖得主莫言、克莱齐奥古城对话……
  “我总是在跟自己较劲,必须变,必须挑战。”李和平说。
  22年里,他6次捧起陕西新闻奖、6次拿下陕西广播影视奖、3次摘得陕西金鹰奖;2021年获评“抗疫先进个人”与“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再获“第三届陕西新闻道德风尚奖”。
  “这些勋章,是血,是汗,也是泪。”他说。
  46岁,“高龄”再冲锋
  2024年,李和平评上播音指导(正高职称)。
  “我把证书放进抽屉,长舒了一口气,却突然陷入巨大的迷茫。”
  从小到大成长、学习的经历,让李和平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一成不变、容易躺平,甚至不是一个能放过自己的人。在评完正高职称后将近一年的时间,他无数次在想:“传统的电视节目里面,我还能做什么?”
  去配音、解说大型纪录片……做完这些,他依然不满足。
  恰在此时,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启动新一轮产业经营板块改革,丝路超媒面向内部竞聘MCN副总经理。朋友一句“再不抓住机会,你就没机会了”击中了他。
  46岁,在传统媒体算“老兵”,在互联网却被叫“高龄”。
  他在家想了一晚,脑子里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躺平安稳”,一个说“再冲一次”。第二天,他写了一份竞聘书。
  竞聘现场,他以三个关键词:“转型”“变革”“突围”,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成了,我往前走,不成,我还在这儿。为什么不往前走一步?”谈起这段心路历程,李和平热泪盈眶。
  破局:MCN转型的三大战略
  履新丝路超媒MCN副总经理的李和平,立即着手实施自己的转型计划:他提出了激活传统媒体电商板块的改革思路。
  在李和平的蓝图中,传统媒体“变革”之路,在于利用媒体内容生产的优势,打造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MCN体系。这需要聚焦三大核心发力点:重塑主播团队、锻造专业选品能力和升级供应链体系。他选择的破局“突围”之剑,指向文化艺术电商,构建“内容生产-IP孵化-电商变现”的文化电商生态链,通过规模孵化与运营垂类文化IP,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向赋能。
  “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困在‘关停并转’的老路上。”李和平强调,“必须主动出击,将MCN电商作为核心赛道,打通内容创作、用户运营、商业转化的任督二脉,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转型:以文化赋能产业
  “我是一个注重过程的人,把每一步走稳走踏实,可能对我来说更有幸福感和满足感。”李和平这样评价自己。
  此次转型突围李和平之所以计划以文化艺术电商栏目为突破口,源于他生命中三个重要维度的交汇。作为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生,他始终保持着“大历史”的思维习惯;作为深耕陕西22年的媒体人,他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痴迷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用近20年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审美体系。
  “在当下这个时代里,要用工具记录当下的影像历史。”李和平坚信,当下的艺术创作,就是未来的历史见证。
  “通过构建‘内容生产-IP孵化原电商变现’的文化电商生态链,用艺术赋能产业。”李和平详细阐述了他的规划:联合省市相关部门组建艺术家资源库,将节目中的书画、非遗元素转化为“艺术家联名商品”,联动开发IP衍生品等,形成“节目短视频引流+艺术家直播带货”的闭环。
  接下来拓展非遗、传统村落等垂类,打造“文化艺术IP集群”,开发“非遗手作”等内容,通过“纪录片深度解读+短视频碎片传播+直播即时交易”构建内容池……更长远的目标是建立“商业反哺文化”的循环机制。电商收益将注入青年艺术创新基金,用以支持非遗活化项目。
  “艺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李和平摩挲着茶杯,眼神笃定。
   时间会给出答案
  李和平的爱人同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两人经历了7年爱情长跑后结婚。由于工作原因,他们长期两地分居,儿子5个月大时就随母亲回北京生活。
  “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们两地生活了22年。”谈起这段经历,李和平却显得很坦然,“这样的状态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日常时间和生活里,我和爱人都把时间交给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和职业。”
  “节假日,我要么回北京,要么就是在北京回西安的路上。”他笑着说,“作为媒体人经常有突发状态,2点钟审完片子,7点钟我就要坐火车回北京,所以补票上车是常态。”
  “节假日,我把自己交给家人;工作日,我把灵魂交给工作。”
  采访最后,记者问:“怕失败吗?”
  李和平沉默片刻后回应:“向前,向前,再向前。时间会给出答案。”
  从北师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到陕西电视台的“全能型”主持人,再到如今的丝路超媒MCN副总经理,李和平用他的故事证明: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人生所经历的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做好了铺垫。
  时代滚滚向前,有人选择退场,有人选择突围。李和平用46岁的“再出发”告诉我们:所谓老兵,不过是把过往所有勋章,都熔铸成下一段征程的剑。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