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1日
念金锋
○ 郭学谦
  金锋走了,像一个英雄一样走了。他的离去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命的伟大。他知道自己将要离开,在检查出病后,坚强地陪伴家人两年,陪伴同学、同事、朋友两年。他知道自己将要离开,比我们任何人都早。我们也知道他会离开,却始终想不到会这么快。所有的离去都是匆匆的,即便早已预知,即便早已做好思想准备,依旧无法释然,依旧忍不住落泪。
  我与金锋最后一次清晰的交谈,是高考成绩出来后的第三天,6 月 27日15:40。电话是他爱人打来的,和我说话的是金锋。他关心我家女儿的考试情况,却不敢直接问,过了三天才打电话,想必是觉得即便成绩不理想,我和女儿也能释然了。而此时,距离他离开我们已不到十天,他还惦记着我的感受,顾及着我的心情。任何考试与生命相比都无足轻重。他的惦记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愧疚。我问起他的情况,他说不错,状态还好。但我明明知道他状态并不好,我为何只是询问,却没有去看望他?我深深自责。我说要去看他的次数,远比真正去看他的次数多得多。
  那是最后一次见他,他已经瘦得不成样子。我们都想落泪,一个朋友说,不能说丧气话,要给他鼓劲。但他在病房里不停地踱着步子,不停地叹息,那叹息压过了病房里所有的声音。金锋是清醒的,我不知道这对他而言算不算好事——越是清醒,越能感受到疼痛;越是清醒,越有放不下的人和事,就越备受折磨。他知道自己将要离开,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7月9日就要结束考试的女儿,放不下全心全意照料他的爱人。他走了以后,她们怎么办?他甚至不愿打扰任何人,却又不得不打扰。他不知道自己的要求,对别人而言是负担还是愧疚,是失望还是希望。
  他的心思全放在别人身上,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弥留之际,他想再见见每一位好友,想再关心关心家里的每一个人,想把身后事一一交代清楚。他交代后事时说:“我不行了。”而我听到的,是他两年来坚持的力量,是他身体深处如削皮割肉般的疼痛。他或许想等到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或许想等到女儿结婚生子、事业有成,或许想等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等到世间一片祥和生机。他终于等回了女儿,那天下午他吐了血。再也没人敢冒险让女儿晚回来一天,没人愿让他带着对女儿的牵挂多受一天煎熬。他叫着女儿的名字,用尽了全部的爱与力气。我们都怕了,那种恐惧前所未有。第二天,他的呼吸开始变得艰难,必须张开口,才能吸进想要的空气。
  弥留之际,他说着旁人听不懂的话,那种痛苦、折磨、无奈与心慌,谁能真正体会?他们把他的母亲接了过来。就这样,他离开了我们,在众人的满面泪痕中,在众人的满心悲痛中。他是那样坚强,那几天每天都足量吃着止疼药,却从未在家人面前呻吟,从未有过一丝埋怨与烦躁。甚至在去年,他还坚持去西安照顾病重住院的父亲。他说要尽孝,再不尽孝,就没机会了。可没想到,他的父亲比他走得还早。也是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他的病情加重了。他断断续续住了16次院,尤其在父亲“一七”之后,便卧床不起了。
  金锋就这样走了。他用全部的厚道与真诚对待每一位同事、朋友,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他是学体育出身的,向来干净利落、豪爽义气,可他把这份豪爽义气都给了家人、朋友和同事,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牵挂与唏嘘。这是师者之心——他希望每个人都好,并且为了这份“好”不断努力。
  金锋走了,像一个英雄一样走了。英雄的心里往往没有自己。我不知道他最后是否感到过一丝孤独、一丝慌乱,但我想,他一定是笑着的。他留在我心里的印象,永远是阳光潇洒、干净利落、真诚善良的模样。我清晰地记得,婷婷邀请我去云台乡中给学生讲写作时,在他办公室见到的那个有着体育生特质的金锋;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拼命工作、一心提升教学质量的校长。我也记得,受教育局委托检查语文主题学习落实情况时,在尧禾镇中听评语文课的情景,那时的他是那样高兴、那样意气风发。可这些记忆似乎又都模糊了,遥远得像一个点。
  金锋就是一个点,一个聚焦在大地上的点,一个如种子般、如火般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