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1日
红色经典何以常新?
    《红色娘子军》剧照

  上世纪70 年代,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度造访西安,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上演黎族风情与革命叙事的碰撞,为西北观众打开全新审美体验。2025年盛夏,《娘子军连歌》在更名后的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再度唱响,并迎来观众同样热烈的掌声。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演出复现,揭示了一个文化命题:经典作品如何突破时空限制,在当代社会持续焕发生命力?
  据公开媒体信息显示,2021 年至2025年,仅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版本的《红色娘子军》就曾三次造访西安的不同剧场,充分显示出这部红色经典作品在当今演艺市场的旺盛生命力。红色经典何以常新?笔者认为有三个要点值得关注:
  红色经典能够征服当代观众,首先得益于对当代舞台语汇的创新运用。《红色娘子军》在2025年的舞台上,3D投影复原历史道具,真实水雾与动态光影交融,使“万泉河水”的意象获得视觉新生。这些技术手段不是噱头,而是让历史叙事获得当代表达的有效途径。
  其次,从传播学视角看,《红色娘子军》六十年演出超四千场的奇迹,源于其开放的文化基因。演出结束后观众热议“二刷”,证明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具有超越时代的感染力。年轻舞者在智能光影中的跃动,既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对艺术本体的当代诠释。
  第三,《红色娘子军》舞台下,三代观众同堂观演的景象尤其值得深思。老者眼角的泪光与年轻人举起的手机,构成生动的文化传承图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依然渴望通过艺术获得集体共鸣。这种观演现象表明,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打破代际隔阂,成为社会情感连接的纽带。
  《红色娘子军》的持久魅力,在于它拒绝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每一次复演都是经典与当下的重新对话。舞台技术的革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为历史记忆注入新的感知维度。当年轻观众通过手机记录属于今时今日的感动,艺术传承已在此完成。
  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不在于固守原貌,而在于不断寻找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承的最佳路径,是让历史记忆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
  当剧院灯光熄灭,属于文艺工作者的思考刚刚开始:我们如何在创新中守护精神内核?又如何让红色经典持续讲好中国故事?《红色娘子军》的西安回声,或许为这些命题提供了注脚。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赵梓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