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怼人大师王阳明(5)
○ 墨耘
  王阳明以“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什么生死?”来阐释生死如昼夜交替,本属自然规律,强加概念反增恐惧。进一步揭示生死本质“生理存活屹精神活着”,良知明灭者虽生犹死。经此棒喝,萧惠从“求生死答案”转向“做切实功夫”,从而印证心学根本立场——“事上磨炼”的实践哲学,将形而上的玄谈拽回现实世界。
  早年,王阳明涉足道家思想时,曾得到无为道长点化。20年后,王阳明因得罪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途中遭追杀,化装潜逃。途中意外重逢无为道长。道长给他占了一卦,为“明夷”(光明消退,宜坚贞守持),为此鼓励王阳明积极入世,王阳明很感激道长。王阳明虽敬重无为道长,但道长的观点他并不一味迎合接受。在关于长生观念的辩论上,无为道长传之超脱、无为之法,王阳明却以“良知本色即长生”回应其追求长生的虚妄性。无为道长劝其放下圣贤之道,王阳明却以“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践行儒家担当,体现“即凡俗即圣贤”的心学立场。两人促膝长谈后,王阳明心中的郁闷化解,又找回了英姿勃发、斗志昂扬的自己,看到案头有笔墨,留《泛海》诗明志: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一旁的道士连声喝彩,王阳明再次重生。
  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释道的精华,摈弃了其中的糟粕,并加以创新升级,方得自成体系,影响后世。王阳明晚年曾用比喻阐明他的立场:“儒释道如三间厅堂,儒者本应统摄全体,却自甘居中,割左右两间予佛老,实属自小门户。圣学本可包容二氏之用(如养生、超脱),然道教‘私其身’终是小道,儒家‘与天地民物同体’方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