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钦州海红米
○ 邱桂丽
  在钦州沿海那片咸淡水交融的神奇滩涂之上,生长着一种独特而珍贵的作物——海红米。
  钦州海红米,又名“钦州赤禾”,其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明朝嘉靖时期编撰的《钦州志物·物产》谷属
  部分和 2000 年出版的《钦州市志》均有关于钦州赤禾种植历史的记载,当地也称其为潮禾、毛禾等。宋朝徐照《废居行》:“黄金埋藏禾米弃,路上逐 日 长 饥行。”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雨》:“谚曰:‘冬乾年湿,禾米莫粒’。”在米质上保留了更多谷物精华,是客家地区特色小吃“黄粄”及“禾米香”酒的主要原料,这说明海红米是纯粹的农家品种,野生稻血缘厚重。海红米的演变由来充满传奇,是海边野生的长毛谷与现代香稻杂交培育的成果,继承了长毛谷耐盐碱的特性和香稻的美味口感。
  滩涂是海红米培育和生长的温床。它主要集中在钦州市大风江、钦江、大榄江、茅岭江等入海口咸淡水交汇的滩涂。生长期为5个月左右,一年一造,当年5月下种,10月初即可收获。
  当春天的气息悄然弥漫在钦州的滩涂时,便是海红米播种的时节。海边的农民们挽起裤脚,踏入那片咸淡水交汇的水田。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浸泡好的海红米种子撒入田中,每一粒种子都仿佛承载着他们对丰收的期盼。随着种子入土,一场生命的奇妙旅程就此开启。
  海红米的生长环境极为特殊,它扎根于盐碱地,在海水的潮汐浸育下顽强生长。当海水涨潮时,海红米的植株会随着海水“伸直腰杆”,只露出那饱满的稻穗在海面上,仿佛在与大海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海水退潮后,它又重新趴伏下来,继续在咸淡水的滋润中茁壮成长。在生长过程中,海水的潮汐起落就是天然的“锄草机”和“杀虫剂”,无需施用化肥、农药,海红米就在这片纯净的环境中自然生长,成为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
  夏日的阳光炽热而浓烈,海红米生长很快。与一般耐盐碱水稻(白米)不同,株型高大,单株可达2米以上,谷壳黄褐色,谷粒扁圆形,还有着4厘米长的谷芒,米粒宽度2.5厘米,长宽比 2.2 耀2.3厘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到了秋天,那是海红米收获的季节。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此时的钦州滩涂,洋溢着丰收的欢乐。
  海红米还被称为“药米”,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堪称米中珍品。
  时光浸染,红米飘香。钦州海红米的吃法多种,其美味,超乎我们的想象,是舌尖上的多彩盛宴,海红米用于传统的饭、粥煮食,会散发出芋头香气。还可以磨成粉蒸制成各种食品,以及制成八宝粥等方便食品,香甜、软糯,滑嫩,有些地方还用手工炭火烤制成海红香米饼,香酥爽脆,散发着浓郁的香醇。还可酿成酒,香气浓郁,小酌一口,醇厚的酒香在口中散开。
  曾几何时,海红米也在岁月的泥泞里低吟。因产量微薄,它似被时光遗落的星辰,少有人问津。但命运的转折总藏在时光的皱纹里——当人们的目光开始在健康与乡土间逡巡,钦州的海风便捎来海红米新的故事。
  “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句在滩涂上舒展新章。政府的扶持如春风化雨:政策的甘霖润泽土地,产业规划的画笔勾勒蓝图,科研的火种点燃希望。于是“钦州赤禾”捧起国家地理标志的荣光,4800 亩示范基地在钦州沿海滩涂上铺开翡翠画卷,加工企业的齿轮转动起金色梦想。那曾被冷落的红稻,如今快乐地牵着禾虫、鱼虾的手,在“公司+协会+农民”的经营模式里,让盐碱地长出了金钥匙。
  此刻,我的脑海里瞬间闪现一幅画面:田埂上,农民的笑纹里盛满清甜;厂房中,海红米酿成的健康密码正装入罐盒。这抹赤红从钦州的滩涂出发,掠过八桂的山岚,漫过九州的餐桌,成为千万人舌尖上的乡愁与新意。曾经的“低产者”,终在时代的沃土上,长成了照亮乡亲们致富路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