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1日
《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41)
○ 李浩
  以上是民间有关命名的一些习见的方式和宜忌,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有些说法不尽周全,有些解释则牵强附会,但它至少说明姓名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含濡于历史传统之内,表现出民族文化心理的隐形结构,同时与民族文化的物态形式——语言文字,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离开汉语谈中国人的命名方式,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四章 姓名文化的内容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
  《西京杂记》

  姓名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其他精神现象一样,姓名也是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的。它以缩微的方式,存储着社会历史的全息相,是一种内涵异常丰富的文化载体。离开文化侈谈姓名,无异于缘木求鱼,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只有把这种个体成员的区别符号,放回到整个文化场中,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多重性质。可以说,只有在文化这个大范畴之中,才能确证和界定姓名的性质,而姓名学的深入研究,又可以帮助人们重新理解文化,开拓文化学的新视野。
  一、姓名民俗
  1.命名的习俗
  命名既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是逝去的历史的活化石。通过对命名风俗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全面地研究姓名的演进过程,而且还可以“借一斑略窥全豹” —— 理解民族文化史的整体风貌。
  卜名
  古代帝王生子时,一般要请卜官取名,并让他们占卜吉凶。《大戴礼记·保傅》中便记载了这样一个命名习俗:

  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太宰曰:“滋味上某。”然后卜名,上无取于天,下无取于坠,中无取于名山通谷,无拂于乡俗,是故君子名难知而易讳也。

  这段资料说明,先秦时期贵族生子时,对命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两句,其中的“肇”字,据闻一多解释,是“兆”的通假字,《九叹·离世篇》叙述屈原名字的来源时也说:“兆出名曰正则兮,卦发字曰灵均。”都是指命名时必须占卜吉凶,根据占卜的兆象,来给孩子命名。《宋书·后废帝本纪》记载:“太宗诸子在孕,皆以《周易》筮之,即以所得之卦为小字(名)。”故刘昱有名“慧震”。据说唐代的陆羽,也是由占卜获得姓名的。相传他是一个私生子,被遗弃漂流水滨,为竟陵的智积禅师所救,养育成人,收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便用《易经》自筮,得“蹇”之“渐”,卦辞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便以陆为姓,名羽字鸿渐。
  后代依据生辰八字命名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卜名这一习俗的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
  借名
  古人为了让小孩命硬,使名字产生反巫术的能力,便经常以所崇拜的人神或自然物为名,这就是借名。《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曲江之北有大山二,一狮子山,一即象山。两山相接处有石门,乡人称为双石门,为曲江通海之道。一般乡愚呼之为石公。有时小儿啼哭不安,即选择黄道吉日,备香糕、果品、素斋、纸钱、锡箔等等,至双石门借名。其名必嵌有石字。先用朱纸请道士书‘双石成’或‘石天宝’等名字,至双石门,拈香祈祷后,将朱纸所书之名贴于石门上,沿路呼所取名字还家。俗传如此能使小儿强壮,易于长大。此种举动,俗称借名。”还有一种拜山岩为干爹,故所借名中必有一个“岩”字。清代石方洛有《且瓯歌》记此风俗:“岩亲爷,世灵钟。吾家生有人中龙,只恐造物忌人聪,愿把儿名附骥踪,儿父应呼岩亲翁。”另据《太平御览》所引《东观汉记》知,廉范任蜀郡太守时,为政清廉,政绩颇著,百姓非常爱戴他,便纷纷用他的名字为自己的小孩取名。
  还有些人因景慕和崇仰古昔圣贤,于是或袭用古人的名字,如汉代的司马相如崇敬蔺相如的为人,就直接用他的名字。或在名字中道出仰慕师法之意,据说陆游出生的前一夜,其母梦见北宋文学家秦观。秦观字少游,是著名的“苏(轼)门四学士”之一,因写过“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样的佳句,又被时人称为“山抹微云学士”。陆游的父亲陆轸觉得这个梦很神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秦观一样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便将“游”字取作孩子的名,以“务观”为字。后来的许多人取名时,“不以希颜为名,则以望回为名;不以次韩为名,则以齐愈为名”。另如姚述尧、范祖禹、潘景尹等,实际上都可归入借名一类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