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动画片《三滴血》
微短剧《火焰驹》剧照 受访者供图 “ 这哪是秦腔?唱段才30秒! ”
“ 花脸不画脸谱,对白用普通话,失去了秦腔韵味! ”
“ 秦腔艺术家与新生代演员的默契配合,这种创新形式让故事更鲜活动人! ”
“ 将秦腔艺术巧妙融入每集3分钟的快节奏叙事中,既保留了戏曲韵味,又贴合现代审美。 ”
今年“五一”前夕,国内首部秦腔竖屏微短剧《火焰驹》登陆央视六套,将百年经典剧目改编成36集、每集3分钟的竖屏剧集,作品一经推出便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这部由西影影视传媒、西安三意社联合浙江火驹影视、北京笑道影业联合出品的创新之作,正在撕裂秦腔界的认知——当千年非遗遇上短视频时代,传统戏曲究竟该坚守原貌还是拥抱变革?
秦腔微短剧: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碰撞
“ 一开始就给剧组的每个人都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我们叫防弹衣和头盔。这不是玩笑,我们做好了被戏迷‘炮轰’的准备,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件之前没有的事情,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编剧刘戈兵坦言。
每一集只有30秒或者40秒的秦腔,最长唱段压缩至3分钟,老戏迷批评“这是糟蹋艺术”;秦腔采用的是方言,而微短剧《火焰驹》改用普通话对白和表演,被评论者质疑“ 失去秦腔韵味”;未启用秦腔演员出演,而是由影视演员表演+戏曲演员配音,而且影视演员还没有画脸谱妆……所有创新都伴随争议。刘戈兵说,从一开始团队就面临着很多“破壁”挑战。
微短剧《火焰驹》创作背后是秦腔的深层困境。“秦腔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但如今面临着观众流失,尤其是年轻观众稀缺的困境。微短剧作为当下热门的视听形式,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我们希望借助这种形式,对大剧、舞台剧进行宣传和引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和喜欢秦腔。竖屏短剧不是戏曲的替代品,而是‘引流器’,就像用预告片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
从舞台剧到微短剧,秦腔如何感人?如何让观众在戏曲微短剧中也体验到“爽感”?微短剧的黄金定律怎么做到?在创作过程中,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入戏,只有观众入戏了你才能成功。剧里面哪怕5秒的音乐都是有表情的,观众戴着耳机仔细地去听,是一种享受;看,也是一种享受。”刘戈兵说,为了在保留秦腔的韵味和精髓的同时,让剧情符合微短剧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他们反复打磨剧本,对情节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与重构。
同时,因戏曲节奏与短剧节奏差异,后期推倒重剪五六次,最终自主培养剪辑师精准把控唱腔气口与画面匹配;原创60多段唱腔后来仅保留了20段左右,却采用了旁唱、伴唱、合唱、独唱、重唱、对唱等多种秦腔表现形式。“由于微短剧的表达形式需要,必须改掉原来戏剧中的心理外化,像文艺片一样,在剧情推动的过程中去增添色彩。但是《火焰驹》原来的主旋律还存在,熟悉它的观众一听就知道还是《火焰驹》的旋律和意思,这是我们对这个剧所做的一个大幅度的改变。”在微短剧《火焰驹》里,刘戈兵对唱腔的声调进行了调整,用他的话说,听起来是秦腔,但却不是舞台上的秦腔。
然而,将传统秦腔改编成微短剧并非一帆风顺。制片人王阳和刘戈兵坦言,资金短缺是剧组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拍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场地租赁、设备购置、演员薪酬等方面,而作为首部秦腔微短剧,其商业回报模式尚不成熟,这使得剧组在资金筹集上困难重重。此外,如何在保留秦腔韵味的同时,满足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需求,也是创作团队需要不断探索和平衡的问题。
“ 将秦腔艺术巧妙融入每集3分钟的快节奏叙事中,既保留了戏曲韵味,又贴合现代审美。”除了质疑的声音,微短剧《火焰驹》精华版在央视六套播出后也收获了众多好评。不少观众感慨,这种创新形式让古老的秦腔艺术以“轻量化”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秦腔艺术家与新生代影视演员的默契配合,让故事更鲜活动人。导演陈淑玲告诉记者,5月25日左右,《火焰驹》会继续上架各微短剧平台。
秦腔动画片:用童趣笔触绘就古老艺术新画卷
“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秦腔名段《三滴血》经由萌萌的动画小人们声情并茂演绎出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除了微短剧,秦腔动画片也是陕西秦腔破圈的又一有力尝试。近年来,《漫赏秦腔》《三滴血》等以秦腔为主题的动画片相继问世,这些动画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可爱的角色形象和富有特色的秦腔音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来自西安的原创系列动画片《漫赏秦腔》共计近百集,每一集都来源于秦腔剧种的经典剧目。影片创造性地将传统秦腔唱词与动漫人物场景相结合,使得古老的秦腔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传统文化的意境。据媒体报道,《漫赏秦腔》第一部一经面世就圈粉无数,可爱的动画形象不仅萌化人心,还在海外电影节上惊艳亮相。不少观众认为,该动画片老少皆宜,不光能让孩子们看个稀奇,看惯了戏台演出的铁杆老戏迷也觉得以这样的方式来演绎秦腔别有趣味。
在秦腔动画片《三滴血》中,传统戏曲中的服饰及脸谱造型转化为个性鲜明的卡通形象,内容生动,色彩鲜明,体现了传统曲艺与现代表现技法的互相融合,将传统戏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做了一次成功尝试。不仅如此,动画片中的音乐更是一大亮点,采用了原汁原味的秦腔唱腔和配乐,让孩子们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能够聆听正宗的秦腔音乐,感受秦腔独特的韵律之美。
“秦腔动画片的制作团队由动画专业人士和秦腔艺术家共同组成,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力求将秦腔与动画完美融合。”参与过《漫赏秦腔》制作的一名陕西动画界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动画制作师运用专业的动画制作技术,打造出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动作;秦腔艺术家则负责对秦腔元素进行把关和指导,确保动画片中的秦腔表演准确无误、韵味十足。“通过动画片这一深受儿童喜爱的艺术形式,秦腔成功地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为秦腔的传承培养了潜在的观众群体。许多孩子在观看秦腔动画片后,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主动学习秦腔,这无疑为秦腔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多维度创新:秦腔破圈的全方位探索
除了微短剧和动画片,陕西在秦腔传承创新方面还进行了其他多维度的探索。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秦腔艺术打破了传统线下演出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到秦腔表演。许多秦腔演员和剧团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发布秦腔经典唱段、排练花絮、戏曲知识科普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一些直播平台还推出了秦腔直播节目,邀请秦腔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和互动,让观众能够与艺术家近距离交流,感受秦腔的魅力。
手帕翻飞、水袖曼舞、木偶喷火……舞台上秦腔和非遗表演演员的“绝活”,赢得满堂彩;舞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听秦音、品秦食、感秦韵,如痴如醉。在文旅融合方面,以秦腔为主题的陕西非遗旅游演艺项目也不断涌现。2024年5月,西安首个以秦腔为主题的非遗旅游
演艺《大秦腔》,通过“非遗+演艺”“ 非遗+餐饮”“非遗+研学”等模式创新,赋予秦腔全新的生命力,让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不少外地游客体验秦腔艺术、了解西安本土文化的窗口。
此外,陕西还通过举办各类秦腔文化活动,如秦腔艺术节、“千人吼秦腔”群众文化活动等,吸引更多人关注秦腔。今年“五一”假期举办的“2025千人吼秦腔·共筑非遗魂”的群众文化活动,将秦腔元素植入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设置了秦腔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秦腔扮相、经典唱段教学、戏曲服饰试穿等互动项目,以“吼”换礼等秦腔体验活动覆盖易俗社街区、永兴坊、兴庆公园等西安文旅地标,通过新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传播,打造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狂欢,让秦腔艺术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传承与发展:秦腔破圈任重道远
尽管取得诸多突破,秦腔破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资金短缺是核心难题,如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秦腔的传承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也同样面临困境,秦腔艺术的传承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为关键的是,秦腔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坚守文化内核,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从微短剧《火焰驹》的探索中,也许能够为我们带来这样一种启示:从经典剧目到微短剧并非简单“裁剪”和形式革新,而是从内容到传播的系统性重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止于“ 活态保存”,更要追求“当代转化”。唯有拥抱时代语境,传统艺术方能真正“破茧成蝶”。
正如一位秦腔艺术家所言:“秦腔的根在黄土地,魂在百姓心。只有让古老的声腔与当代生活产生真实连接,才能真正实现破圈重生。 ”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