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山脉温柔环抱中的宁陕这片土地上,知名散文作家阮杰以笔为犁,深耕故乡的沃土,创作出了他的散文集《秦岭是座父亲山》。这部作品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气息,被著名散文家穆涛先生称为:“他是以家里人的视角写秦岭、写生养他的这方山水的德与亲,可以视为他自己的秦岭志。”此书整体文字里充满着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特色,值得每位读者细细品味。
其一,地域特色浓郁,秦岭山水写照生动。阮杰生于秦岭长于宁陕,几十年,秦岭的山水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之中,成为其创作的源泉。在他的笔下,宁陕的每一处景致都栩栩如生,充满着生命力。他以细腻笔触描绘宁陕的山山水水,情浓意切,其意深远。如在《山居是福》中,他这样写道:“清晨,薄雾如轻纱般在山间缭绕,山尖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午后,阳光穿透茂密的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树影摇曳,仿佛在演奏一场无声的舞蹈;傍晚,夕阳为群山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余晖映照下的山峦,静谧而壮美。”这般生动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秦岭的静美情趣。子午河,是宁陕人的母亲河,在阮杰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详细地描绘了子午河的四季变换:春天,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的野花竞相开放,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夏天,河水奔腾咆哮,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秋天,落叶飘零在河面上,随着水流缓缓前行,给人一种诗意的美感;冬天,河水变得平静而清澈,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两岸的山峦和树木。子午河不仅是宁陕自然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宁陕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记忆。
其二,情感表达真挚,对家乡情深似海。阮杰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在整部散文集中始终贯穿着这种爱。他在书中深情地唱出《山有魂》《水有根》《人有情》,带着读者一同游览《城隍庙》《石佛台》等宁陕的景点。在描写城隍庙时,他回忆起小时候跟随长辈去庙里祈福的场景,庙宇的古朴庄严、香火的缭绕、人们虔诚的表情,都一一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时记忆的怀念和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珍视。他认为家乡的山水孕育了一方人对生活的真情感悟,陶冶了山民纯净的心灵。“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每一棵树木都有灵魂,每一个人都饱含深情。”阮杰用这样的话语,表达着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这种情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人物故事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其三,文化内涵深刻,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阮杰的散文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他深入挖掘宁陕的历史沿革,从古代的子午道到如今的宁陕县城,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讲述子午道时,他提到这条古道在古代是连接关中与陕南的重要交通要道,曾经商贾云集,驼铃声声,见证了无数的繁华与沧桑。如今,虽然古道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依然熠熠生辉。此外,阮杰还对宁陕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无论是传统的节日庆典,还是独特的民间技艺,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比如当地的社火表演,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脸上画着夸张的妆容,在锣鼓声中尽情表演,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这些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描写,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四,语言朴素、自然,富有韵味。阮杰用一支朴素的笔,描绘着色彩丰富的世界。他的语言平实自然,不刻意雕琢,却能生动地展现出宁陕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如在《叙事的子午河》中,他描写小时候在河边玩耍的情景:“那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光着脚丫,在河边追逐嬉戏。河水凉凉的,漫过脚踝,痒痒的。我们在河滩上捡石头,打水漂,笑声在河面上回荡。”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然而,朴素并不意味着平淡。阮杰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他的文字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如:“生活就像这秦岭的山,有起有伏;也像这子午河的水,有缓有急,但无论怎样,都要怀着一颗热爱的心去面对。”这样的语句,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阮杰的散文集《秦岭是座父亲山》,以浓郁的地域特色、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朴素的语言风格,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秦岭生活画卷。它不仅是对家乡宁陕的赞美之歌,更是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深情礼赞,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读阮杰的散文集,不仅能了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付出了努力并收获颇丰,还能目睹他极其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力。据了解,他从小受家庭、老师、文友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深爱书法艺术,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临摹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王羲之等名家的字帖,收到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哪里有书法展,就尽可能地去观展学习,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认真观察启功、舒同、沈尹默、杨再春以及陕西雷珍民、吴三大、钟明善、石宪章等名家的笔法、章法、格式等,取其所长,吸取精华。同时,购买了一些书法书籍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和演变过程,从而对传统书法艺术有更深层的理解,爱得也就更刻骨了。
尤其是他在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文化活动中,结识了很多有影响的书法大家,得到他们的指点,受益匪浅,有了长足进步。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和国家级展览并数次获奖。其中1991年行书作品在安康市迎春书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1999年书法小行楷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郑州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全国美术书法大展并获金奖;2006年书法作品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书法家协会、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书法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2009年在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省书协举办的全省公务员书画展获三等奖。其书法成就被收录入《安康书法史稿》。
他还深爱摄影艺术,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秀丽山水、风土人情和厚重的历史。他的摄影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宁陕这方山水的魅力风姿以及发展变迁。他曾经担任过安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从他编辑出版的《大美秦岭如画宁陕》《华夏魅影醉美宁陕》和他主编的《秦岭笔荟》等文学彩报中,可以看出他在摄影方面也有着一定的造诣。这些文化产品对宣传宁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产生了极积反响,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他一生热爱文化,用手中的笔、用镜头记录讴歌家乡,在宣传宁陕方面付出巨大努力,这是他深爱家乡的具体表现,真乃情系故土笔墨镜头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