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于我,总难相逢。
“民以食为天”,在饮食结构多元化的今天,简单、朴素的乡村传统美食,总会成为久居闹市人的味蕾念想。
洋芋糍粑,一种以马铃薯(土豆)为主要原材料的传统小吃,流行于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各地对其称呼各有不同,甘肃称为“洋芋搅团”,贵州云南称为“洋芋粑粑”,其与山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有限的蔬菜来源有关。
我一直偏执地认为,源自乡野的糍粑其实就是搅团。只是,糍粑至今我也未曾品尝,搅团倒是百食不厌。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在秦岭山间,当春风慢慢地将山川吹醒,河流作响,旷野的风也变得温柔了。
周末,天气晴好,行走在田间乡野,聆听枝头清脆的鸟鸣声,欣赏田野里蔓延的绿意,尘世的喧嚣便也随风远去。
春风回暖,人间至味,所幸,有缘相逢。
在村巷一户门前,有幸遇见一位老师傅手持木锤正在制作“洋芋糍粑”,笨重的木锤一上一下,反复敲击着石臼内脱过皮的熟土豆,于是,一个个圆润光滑的土豆就变了“模样”,随着糍粑的黏度越来越高,老师傅敲击的速度也渐渐变得缓慢,他一边用袖口擦拭额头的汗珠,一边说:“你不要看糍粑做起来费力,但我就是想吃,要是在城里生活的儿女们回来了,还要专门给做着吃呢! ”当我提出可以替换他稍许时,老师傅急忙摆手说道:“娃娃,这个费劲得很,你拿不起!”
大约半小时后,金黄光滑的“洋芋糍粑”制作完成,老师傅用勺子盛出,装满一大盆。我猜想,天气乍暖还寒,山间早晚温差依然很大,这个糍粑与普通的搅团视觉上一样,当日若是食用不完,冷却后正确贮存,第二天应该能继续食用,加热后烩食。然而,老师傅解说道:“洋芋糍粑与搅团不同,中午必须食用完,否则,黏性退却后会变质,若是到了晚上,即使气温再低,也无法再食用了。”
几年前,去汉中多次途经太白县城,却都因时间关系,匆匆而过,始终未能品尝到具有太白地方特色的“洋芋糍粑”,故而,当老师傅端着盆子走向厨房时,我的味蕾已经被那一盆诱人清香的糍粑搅得心神荡漾,那一刻,很期望我是他邀请到家中就餐的某位乡邻。
用于制作糍粑的原料洋芋,学名马铃薯,山西、内蒙古叫山药,东北、河北叫土豆,上海叫洋山芋。潜意识里,我总认为这道简朴的传统美食仅源自宝鸡太白县,今日山间偶遇,看来并非如此,于是“百度”其历史与饮食文化,以此了解它更多的文化渊源。
“洋芋糍粑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制作工艺原始且独特,在宝鸡市,太白洋芋糍粑的制作技艺在2016年已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其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在艰苦年代里,村民们将吃不了、卖不完的土豆做成糍粑,既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风俗,流传至今。”
在我居住的小城,也曾见过一家名为“洋芋糍粑”的店铺。站在店铺外,透过橱窗玻璃能清晰地看到操作间内一台小机器在飞速旋转,几分钟后,一锅土豆,就变成一碗碗被佐料和绿菜点缀后的糍粑上了餐桌,为客人彰显其内在的朴素之味。而我,身处在城市的喧闹声中,这道美味的糍粑却似乎难以搅动我平静的味蕾,细想,这或许是少了木锤与石臼的力道相撞、大地与炊烟的相融之气吧?
如今,新农村城镇化进程阔步前行,年轻一代外出求学、就业于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奔走在天南海北,最后定居闹市,在岁月的年轮里,蜕变为故乡大地上的游子,与乡村的情感和记忆在时光的皱褶里变淡、渐远。年长者成了乡野的“守护人”,而如洋芋糍粑一样朴素的传统美食,在写满乡愁的袅袅炊烟里,依然将饮食文化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