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谥法,就是美谥,一般“用于君亲焉,用于君子焉”,多为带褒义表扬的谥字,具体的每个字都还有解释,例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敌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周闻曰宣、行义说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哲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郑氏所说的中谥法,就是平谥,一般“用于悯伤,用于无后者”,多是一些表示同情的谥字。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亦作“闵”)、慈仁短折曰怀、恐惧从处曰悼。
下谥法则是恶谥,“用于歼夷,用于非君子”,是一些带贬抑批评的谥字。例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逆天虐民曰抗。
先秦时期的谥号多用一个字,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楚考烈王、赵孝成王、魏安釐王、睿圣武公、贞惠文子。
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为自己叠加谀词即自己给自己定谥的先例。字数的增加就是溢美的累积,所以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后来居上,竟多达二十二字。这样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能在特定场合偶尔用一下。
除皇帝外,文臣武将也可以用谥号,例如:文成侯(张良)、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昭明太子(萧统)、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
一般情况下,“文”字用于文臣,“武”字用于武将。只有文武双全,才可以用“忠”字。司马光认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此后“文正”就成了人臣极美的谥号了。
下面将唐张守节据周公《谥法》所作的《谥法解》加以整理,抄录于后,供读者参考:
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囏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思虑果远曰明、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旧曰易、爱民在刑曰克、除残去虐曰汤、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庇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釐、有罚而还曰釐、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