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蒲芳展示兔子灯
王蒲芳制作的兔子灯 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在关中农村,一直流传着春节“送花灯”的传统习俗,不仅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笼,还有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寓意“送丁”,祝福女儿多子多福。
在西安市长安区砲里街道西垇村,年逾八十的的王蒲芳因花灯制作而远近闻名。作为陕西省非遗“长安砲里年节花灯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她至今仍从事着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手工技艺,经她手而出的各式花灯不计其数。
从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年这段时间都是王蒲芳最繁忙的时候,因为要赶制售卖的花灯,每天她起早贪黑,将平日里制作好的纸捻子、骨架等进行绑扎与裱糊。“平日里会趁不忙的时候做一些染色、捻纸的小活儿,春节前后主要是组装花灯,因为每一步都要遵循传统工艺,有时候组装一个大号的、复杂的花灯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王蒲芳说。
自小看着爷爷奶奶做花灯,8岁起王蒲芳就对这些憨态可掬的花灯心生喜爱;到了13岁,她已经完全掌握这门手艺,成为长辈们的得力助手。做了近70年花灯,如今王蒲芳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不论是莲花灯、兔子灯、老虎灯、狮子灯、公鸡灯、提篮灯、盆盆灯……任何造型的花灯她都能信手拈来。
传统手工花灯的制作工序复杂,剪花、染色、搓纸绳、绑骨架、凿灯围子、裱糊……“简单的花灯都要30多道工序,复杂的款式得50多道工序。”王蒲芳告诉记者,因为传统花灯用的纸多为“标语纸”,色彩单一还不结实,在她的改良下,吸水性更强的宣纸成了替代品,不仅色彩晕染更到位,效果也更好。
近年来,王蒲芳制作的花灯在西安城墙、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的各种灯会活动中展出,受到了许多市民游客的喜爱。“前几年我参加大明宫灯会,一个山西运城的小伙子坐火车来灯会上买了我的一个花灯,甚至他还自备纸箱子打包,又连夜坐火车回去,我至今印象深刻。”王蒲芳说。
为了让这项技艺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前些年王蒲芳经常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去年以来,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几乎出不了远门。令她惊喜的是,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竟然慕名登门拜访,专程来学习花灯制作技艺。“只要有人来学,我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王蒲芳说。
过去很多单位、企业每到年关会大量定制花灯,但这几年订购的人少多了。“一来是手工花灯与流水线生产的电子灯笼比确实不占优势,二是手工制作耗时费力,我一个人也做不了太多。”王蒲芳感慨道,这两年,销路成了她面临最大的难题,仅凭春节这一个多月的销量,无法维持生计。“挣钱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不能让这项古老的手艺在我手上失传。好在我的儿孙们也都掌握了基本技艺,希望未来手工花灯这项非遗技艺能在他们手中继续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