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从白鹿原到咸阳原——考古视野下的‘文景之治’印记展”在汉阳陵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两代皇帝陵墓出土的 件(组)珍贵文物。 梁飞燕 摄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作为大汉王朝最耀眼的历史名片,“文景之治”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治国智慧,是汉代社会文化镜像的焦点。1月16日,由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策划举办的“从白鹿原到咸阳原——考古视野下的‘文景之治’印记展”在汉阳陵临时展厅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两代皇帝陵墓出土的128件(组)珍贵文物,其中多件霸陵出土文物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此前,汉文帝霸陵曾获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次展览主要选取霸陵考古出土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文物共计88件(组),配套择优遴选汉阳陵精品文物40件以及文物标本35件,全面展现文景父子两代明君共同缔造的治世图景,揭示治世背景下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辉煌成就。
本次展览由“循迹帝陵、探源文景、掠影治世”三个单元组成。“循迹帝陵”,从考古勘探发掘成果入手,以汉文帝霸陵与汉景帝阳陵陵园形制为例,分析西汉帝陵发展演变脉络,阐释帝陵陵园形制布局所蕴含的政治文化内涵。“探源文景”,从“守成与变革”“固本与强军”“仁政与德治”三个视角,呈现文景时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富国强基的具体措施。“掠影治世”撷取霸陵考古出土陶器、金银器以及乐器等典型器物,以“土火涅槃 微笑最美”“吉金铸史 其光永存”“琴瑟在御 岁月静好”三节分类展示,挖掘参展文物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解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此次展览以汉文帝霸陵的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展示汉阳陵陵园形制的源头,从帝陵形制发展演变的规律上来讲,双重陵园和外藏坑围绕帝陵一周这种制度是从汉文帝霸陵开创的,而汉景帝阳陵在继承的同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作为制度确立下来。特邀策展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队长曹龙介绍。
在展览现场,带有浓郁草原风格的金、银、青铜器随葬饰品,以及汉瓦、印章、封泥、陶器、甬钟等典型器物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此次展出了汉文帝霸陵发现的象征修陵时的徭役陶俑,脖子上戴着刑具。曹龙介绍说:“这种刑具不具备束缚性却有明显的标识作用。之前也在茂陵、阳陵发现过修陵人墓地,并发现了原大的刑具。这次在霸陵27号坑里面除了发现戴铁制刑具的陶俑,还有受过宫刑的、受髡刑被剃了头发的刑徒俑。27号坑还出土了‘中司空丞’‘中司空印’,这其实是管理国家大型工程营建以及管理刑徒的官职机构。”
此前,霸陵考古发现的动物殉葬坑被评为“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此次,动物考古成果也有重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