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1日
读《后素斋诗稿》
○ 费秉勋


尤无曲 《空庭独漫步》 纸本水墨 19cm×53cm 1990年

尤无曲 《独来习静万山中》 纸本设色 137cm×45cm 1929年


  老辈中精书画而又能诗者,而今已日渐寥寥。在我的感觉中,这样的人便是古人的孑遗,我对他们充满了敬重和神往。我在一位南通籍的朋友处见到了九秩老人尤无曲的画,又读到了他未正式付梓的《后素斋诗稿》,不由心向往之。朋友给我一册关于无曲老人的资料,读着读着,老人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活脱起来,我在心中感喟:真古君子啊!他日如得谋面而窥其门墙,诚今生之幸也。
  无曲老人今存的诗,最早做于1934年,当时他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他可能更早就做起诗来,只是更早的诗没有保存下来,可见他一生都在画着画,也一生都在写着诗。但他并非存心要做诗人,做诗也不是为着发表出来邀取诗名的,因而他虽然写了一辈子的诗,知道他能写诗的人却很少。《易·系辞》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老人对他写诗的深藏不露,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淡泊谦退之德,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做诗完全是为着怡情遣兴,是他个人艺术生活的一部分。画画,写字,做诗,刻印,养花,培育盆景,组成他立体化的艺术人生。唯其如此,他做的诗才确是真诗,无功得,无伪饰,映现的是他潇散的心境和恬淡的生命历程。
  锺嵘《诗品》评陶渊明云:“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无曲老人一生迹近隐逸,故其诗中五言,每有靖节风神。“新月偏西下,虫声乐自然。胸中无点事,着枕便成眠”“大雪兆丰年,天寒掩重门。苍松盖白絮,人老益精神”“弯腰剥毛豆,仰椅玩胡桃。盛暑消时日,虚堂亦自豪”。他大部分的诗都是实录其生活和心绪,清浅简淡,细细咀嚼涵泳,意味甚为隽永,比起那些故作姿态的诗来,格调要高得多,读起来也要舒服得多。他也有类似李太白的诗作:“大江入海去,望月正空明。倚卧斯人在,高歌金石声。”意境苍茫博大而清正。
  我特别喜爱无曲老人写大自然的诗,他对自然景色总是以一个艺术家的心肠和眼光去看的。

  雨后青山夕照红,
  池塘映影半朦胧。
  移情满月忆畴昔,
  有似西湖晚步中。
  云补断峰漏夕照,
  升腾水气浸山腰。
  兴来泼墨饶天趣,
  尚有风帆趁晚潮。
  风狂雨注似黄昏,
  石隙奔流若断魂。
  待到放晴远望处,
  白云一片掩山村。
  叠翠澄秋照眼明,
  山客对我自生情。
  阴阳消息云岚改,
  雨后搜罗一片情。

  这些诗没有一首是死写自然的,而是把大自然看成鲜活的生命体。大自然“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易传语),诗人抓住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瞬息特征,并在客观的景色中融入创作主体的审美感情,使人在吟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姿态和如画的美感。同时,老人在许多诗中将自然界的无情之物视为有情,物我相亲,并与之无间对话,富于意趣,见出老人的天真乐观和艺术家气质。这类诗在诗稿中所在多有,故不必在此列举。
  《后素斋诗稿》中的诗,大部分是题画的。这些题画诗有的寄托了诗人的人生志趣;有的抒写绘画中的艺术体验,如运笔恣肆墨酣兴浓时,涂抹得宜的忘我和怡悦;有的表露创作中独到的艺术心得,金针度人,具有画论的性质;有的记录了画家在师法自然中的艺术创获及取得的艺术新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南通书法国画院成立,老人被邀入院,有了较好的创作条件,老人在步入古稀之年,奇迹般地焕发出生命青春和艺术青春,三上黄山写生,成功地进行了衰年变法,《后素斋诗稿》中有不少诗是坦露他此时不能自已的喜悦欣慰之情的,我读了这些诗,跟着老人一起喜悦和欣慰。我祝愿无曲老人健康长寿,青春常在,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