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均终身吟诗作词,有着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他深受晚清朴实诗风的影响,叙事写心贴近生活,典故运用妥切和谐,平实有物,毫无虚饰。非凡的才情和深厚的学养,不仅成为他怡养心性的方式,更滋养了书画品位与意境。
应均书法兼擅篆隶行草楷各体,尤长行草,融楷书之沉稳与草书之灵动于一体,作品极具个性并富含金石之气。其书法取法高古,在“征诸古”的同时又不泥于古,能从碑学中汲取营养,又能不从时风,自觉地汲取帖学的内涵,形成碑帖融合的书风,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在“重碑抑帖”的当时尤其难能可贵。
应均的绘画长于墨兰,堪称作手。他笔下的墨兰,重韧劲、蓄气韵,洒脱跌宕,饱含啸傲不羁的个性,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应均先生本人“事难求全、勿嫌断缺”的生活态度,彰显出一种超然的孤芳自赏之美。
重提应均,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是有像应均这样的大量文化人的存在,中国文化的精华才能不断延续发展,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持续壮大。应均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窥视民国时期传统文人生活状态与绘画风格转向的一扇窗口,他们中的多数虽然生活在小县城,没有大富大贵的背景,没有高名厚誉,但不弃不馁,优游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共同延续并发扬光大了传统文化。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传统文化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为之后的重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