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红梅一行2024年4月在北京参加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民歌展表演 文化艺术报讯 (通讯员 白凌燕 王利)“靖边跑驴”,是流传在榆林市靖边县民俗社火中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形式。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边县非遗传承人祁红梅,2002年开始接触“跑驴”艺术,师从李自生、张有万、祁桂芳。
“跑驴”表演看似简单,实则对表演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从平稳的慢步到轻快的小跑,再到富有节奏感的跳跃,每一个动作她都常年练习,力求精准到位。除了步伐,模仿毛驴的神态也是“跑驴”表演的关键。
为了让“跑驴”艺术适应现代审美,祁红梅积极探索,在保留传统陕北民歌旋律的同时,引入现代音乐元素重新编曲,使得表演配乐更具层次感和时尚感。同时,她结合现代舞的灵动性与陕北“跑驴”传统动作,创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舞蹈段落。她还与陕北剪纸艺人合作,在表演场地设置剪纸展示区,并将剪纸元素融入舞台背景设计;与安塞腰鼓团队共同创作,实现不同艺术形式的优势互补,拓展了陕北“跑驴”艺术的表现空间。
近年来,祁红梅在祁桂芳老师的带领下,将“跑驴”文化带到各种文化活动现场,参加下乡惠民演出200余场。她还到外省区参加文化交流,吸收不同的艺术理念和表演技巧。
教育传承是延续陕北“跑驴”艺术的根本。祁红梅多次走进学校,开设社团课,累计授课80余节,受益学生达1200余人次。她还走进社区,组织成立“跑驴”表演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氛围。她招收4名徒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经过一年努力,徒弟们进步显著。
“今后,我将继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义务表演活动,将陕北‘跑驴’艺术事业发扬光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祁红梅说,她将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传统艺术的交流融合,不断丰富陕北“跑驴”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