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7日
全国博物馆备案数6833家 九成免费开放
  国新办9月25日举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免费开放率超91%,2023年举办4万余个陈列展览、38万余场教育活动,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关强介绍,我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
  关强指出,国家文物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文物系统保护全面加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应保尽保”理念深入人心。长城、石窟寺、文物建筑等保护有力推进。开展打击文物犯罪和整治事故隐患行动,查处多起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文物安全状况改善。
  二是文明研究阐释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显著,深化了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知,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南海深海考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国24省份实施“先考古、后出让”政策。
  三是文物传承利用成风化人。全国博物馆达6833家,免费开放率逾91%。2023年举办4万次展览、38万次教育活动,滋养社会历史文化。革命纪念场馆与文物发挥教育功能。135家国家级、187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感悟中华文明重要场所。《寻古中国》等节目受欢迎,文创产品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是人文交流合作扩大影响。“北京中轴线”等成功申遗。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成员达20国。中国考古走进埃及、玛雅等地,联合考古项目达48项。文物保护修复国际合作扩展至6国11处,项目受好评。1900余件海外文物回归,文物成文明交流“金名片”。
  五是文物治理能力切实增强。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交审议,文物科技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多项研发项目获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获ISO批准,秘书处设中国。举办文物技能大赛,实施考古人才计划,发布职业标准,优化学科设置,培养全科人才。
  关强提到,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与文化遗产部门合作,推进建立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和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深化文物事业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文物新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